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毕业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模板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_陋室铭基础训练题
tamoadmin 2024-08-10 人已围观
简介1.《陋室铭》教案八年级上册2.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五篇3.《陋室铭》与《爱莲说》的练习题4.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5.急!!我需要中考总复习7门学科的练习题6.八年级下册初中文言文详解答案7.陋室铭练习题 急!!!一、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
1.《陋室铭》教案八年级上册
2.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五篇
3.《陋室铭》与《爱莲说》的练习题
4.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5.急!!我需要中考总复习7门学科的练习题
6.八年级下册初中文言文详解答案
7.陋室铭练习题 急!!!
一、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比喻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7、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二、 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学者称他 2、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6、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 喜欢的原因是: 7、文中有对一对反义词是 和。 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濯清涟而不妖(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陶后鲜有闻( ) 6、亭亭净植( ) 7、予谓菊( ) 8、宜乎众矣( ) 四、 翻译下列句子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陋室铭》教案八年级上册
1. 古代题目中带"铭"和"说"的文言文
1、《陋室铭》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2、《柳子厚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这篇墓志铭讲述了柳宗元的家世、为人、政绩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志铭应该有的内容。
通过对柳宗元的生平事迹的综合概述,作者高度赞扬了柳宗元的文章学问、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行,对柳宗元受排挤、长期遭贬、穷困潦倒的经历给予深切的同情,对柳宗元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3、《爱莲说》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文章笔锋犀利,文情并茂,堪称散文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该文被收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5、《师说》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 求十篇文言文题目 并带上答案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2)子固非鱼也( )2、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标一处)。(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鱼之乐?(3)我知之濠上也。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l、(1)固然(2)本来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鱼之乐? (3)我知之/濠上也。3、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表现了他愉悦的心境。
是他内心愉悦的外化。二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1.给加括号字的解释选择正确的一个,填入括号中(因)夺而食之(因为,于是)( ) 可(食)之(吃,食物)(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同"悦",劝说)( )臣(故)食之(原因,所以)( )2.翻译句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加括号词说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_____;而谒者的理解是_______.谒者回答:"可食".谒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变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于是 吃 劝说 所以 2.翻译句子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 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7.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加括号词说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 中射之仕能吃么;而谒者的理解是这个东西可以吃吗?谒者回答:"可食".谒者的意思是可以给大王吃,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中射之士我可以吃。8.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变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 杀了中射之士 就说明不死药是的 会被人说成是糊涂的大王容易被人骗 影响自己的威严三《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四《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答案: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五《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1、解释:①为 ②应声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答案: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六《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1、解释:①孤 ②明 ③庐 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答案: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 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七《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元卿吧。
3. 以爱竹说为题目写一篇文言文原文丘陆草木之树,可敬者甚蕃.周人独爱柳.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予独爱竹之生于野而不馁,凌寒风而不衰,中通外直,不折不弯,重节守信,襟怀若谷,可远敬而不可鄙慢焉.予谓柳,春之信使也;松柏,树之丈夫也;竹,树之君子之行也.噫!柳之爱,周后皆离情.竹之爱,同予者何人?松柏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周人独爱柳.源起《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源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陆地上草木,可敬的有很多.然而周朝人特别喜爱柳树,自孔子以来,人们也多赞松柏.我却特别喜欢竹子,它生长环境恶劣却不气馁,迎着严寒而四季常青.竹子内部空畅外部不弯不折.竹子重节守信,虚怀若谷,人们可以远而敬之而不可忽略怠慢.我认为柳树,是春天的信使;松柏,书中的大丈夫;竹子,却有君子的高风亮节.啊!对于柳树的喜爱,周后人们用来诉离别之情;对于竹子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松柏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吧.。
4. 还是多做练习题适当多看书开阔眼界和提高个人素养,做题是必须的嘛,不做题就不懂出题人的意图和掌握不到答题的技巧.关于古文,个人建议上课认真听讲,关于每个句子是怎么翻译的要特别留心,个别词的多种释义要分类整理并给出例句,没事多拿出来看看,古文一般没问题了就.表示我个人高一的时候班主任带的古文带的特别好,形成了一定的语感,所以之后翻译神马的完全没有问题,只是个别词义可能翻译的不是很到位.高一高二对高三是铺垫,在培养能力的时候,还是要掌握要掌握的知识,不能松懈,不然高三累死一年怕也很辛苦.表示有的孩子平时挺悠闲也学到很好,关键看个人的能力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五篇
《陋室铭》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下面是其精品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练习题
#教案# 导语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刘禹锡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 我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篇四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训练,整体感知——悟读欣赏,把握深意——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三大板块。
2、课前制作PPT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济南市市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莲花呢?导人新课。
屏幕展示优美的荷花照片。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介绍作者周敦颐,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4、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爱莲说,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训练诵读。
1、教师范读,配以古琴曲。
2、两三个同学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语句的停顿。
3、小组读,个人读,大家评。
4、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逐段进行,教师点拨,字字句句落到实处。大屏幕显示译文。
5、学生试背诵。
三、悟读欣赏,把握深意。
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问题均由大屏幕显示。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3、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4、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问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
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以菊来正面衬托莲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到牡丹?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名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7、文章结尾几句,抒发了哪些感慨? 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意味深长。
8、指导诵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读出舒缓的抒情意味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要读出肯定语气,且后一分句应重一些。“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分别读出惋惜、遗憾与轻蔑之情。
9、其它质疑,解疑。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仿句练习:模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对偶句续写:我喜欢 花 , 。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3、辩论:在当今处处充溢着铜臭的经济时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还有没有提倡的必要?
引导:当今社会复杂,更像个污水坑,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更有现实意义。
五、课堂小结。
1、结束语:结合学习目标,指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师生背诵全文,放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2、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先说一下,学习要靠自己~
1.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居住在简陋的房屋里,却可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把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形容的如此美好,表现了他对朴素生活的珍惜,他只与有学识的儒生交往,表现了他的交友的慎重和他的交友心态,其中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是他对物欲横流的官场生活的摒弃,也是对他朴素生活的侧面赞许,他把自己的陋室又与诸葛亮的茅庐和扬子云的玄亭相类比,表现了他不慕虚荣,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的情操。(部分分析可以省略)
2.在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时,不应失去原有的对自身修养的追求,而要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爱慕虚荣,享受着自己拥有的,并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要求,即便是清贫的,也要有质量,维持自己的本心,不受外界的侵扰,这才是我们所要从陋室铭中学习到的启示
3.共有三钟人生观,一种是如牡丹般富贵荣华的,因为唐朝的帝王对牡丹的喜爱进而使世人也推崇牡丹,牡丹也同样代表着爱慕虚荣的人生观,是大众人生观
一种是如菊花般隐逸的,因为陶渊明不愿面对官场的昏暗而选择了做一名隐士,回到山水田园中生活,而不愿积极面对,菊花也代表一种对面对困难选择退让和隐藏的人生观,是不积极的人生观
一种是如莲花一样,即便是在污浊的环境生存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本心,勇敢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不受侵害的坚定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时间问题,先给你这些答案作为参考哦!好好学哦!加油~
急!!我需要中考总复习7门学科的练习题
《陋室铭》
1.从环境,友人,情趣这三个方面说明陋室不陋。
2.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爱莲说》
1. 独爱
2.从莲的品质,外形等方面写莲,赋予了莲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钦佩的品质。
3.不仅仅是莲花,还有和莲花一样的君子。
4.菊花作为莲的旁衬,牡丹作为莲的反衬,更加突出莲的品质。莲之爱的内涵是隐士,牡丹之爱的内涵是追求富贵的人。
5.造句就自己造吧。
八年级下册初中文言文详解答案
浦口区、栖霞区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测试(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
一(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斯是陋室, ▲ 。(刘禹锡《陋室铭》)
(2)受任于败军之际,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予独爱莲之 ▲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6) ▲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7)边塞诗以边塞生活为题材,风格雄浑。王维的“ ▲ , ▲ ”,写出沙漠的奇绝风景;岑参的“ ▲ , ▲ ”,则以新奇的比喻写出塞外的雪景。
“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开始了,请你随我们参加下列活动。
戏曲开场白
2.下面是主持人写的一段开场白,请给文稿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中国的戏曲,百花齐放,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bó大的内涵,去品wèi它悠长的音韵吧。
地域(▲) 高亢(▲) bó ▲ 大 品wèi ▲
戏曲与名著
3.清代剧作家邱园所写剧本《虎囊弹》是根据《水浒》中的情节改编的,下面是其中一段著名的唱词,读完回答问题。(3分)
(唱)漫揾(擦拭)英雄泪,相随处士家。(白)且住,想俺当日打死了郑屠,若非师父相救,焉有今日?师父吓!(唱)谢恁个慈悲剃度莲台下。罢,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从这段唱词可以看出主人公是 ▲ ,他因为救助 ▲ 打死郑屠到五台山出家为僧,又因为 ▲ ()不容于僧众,只好辞别师父智真长老下山。
戏曲与故乡
4.下面是清代剧作家孔尚任所写剧本《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读完回答问题。(4分)
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注:地图变了样,意思是江山易主)。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从一系列地名及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段唱词描写了明灭亡后 ▲ 城的景象,抒发了唱曲人 ▲ (情感)。这与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 , ▲ ”两句所写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戏曲进课堂
5.教育部决定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惹来一片热议。有专家认为,京剧更应该进入大学课堂。请你根据下面的两份调查数据,为支持京剧进入大学课堂提供两点依据。(4分)
表一:大学生对传统戏曲认知
表二: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途径
我支持京剧进入大学课堂,理由是:(1)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 ;(2)从表二中可以看出 ▲ 。
二(4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0题。(15分)
古诗阅读
6.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形象地表现出“行路难”的诗句是:“ ▲ , ▲ 。”(1分)
(2)“闲来垂钓碧溪上”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2分)
▲
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③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④,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⑤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⑥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注:①说(yuè):喜欢。②三石(shí):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三石指用三百六十斤的力气才能拉开的弓。③中关:拉弓只拉到一半。④情:实际情况。⑤阿(ē):曲从,迎合。⑥数:指定数,有必然的意思。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闻寡人之耳者( ▲ )
(2)左右皆试引之( ▲ )
8.下列每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臣之妻私臣/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B.皆以美于徐公/以示左右
C.能谤讥于市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时时而间进/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2分)
(2) 非王其孰能用是! ▲ (2分)
10.根据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齐威王纳谏对邻国的影响是“ ▲ ”;乙文中齐宣王“终身自以为用九石”的原因用甲文中邹忌的话说就是“ ▲ ”。(均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邹忌与齐宣王的大臣在为臣之道上有什么区别?(2分)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6题。(16分)
漫游奥运中心区
①“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早在申奥时北京提出的三大理念,如今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剩下200多天了,三大理念的落实情况如何?2008年来北京的人能够从哪些方面切实地感受到三大理念带来的不同之处?正在北京规划展览馆举行的“2008奥运工程建设贯彻落实三大理念成果展”上,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一一亮相,现在,我们就带您提前“游”一次奥运中心区,看看那里正在发生着哪些变化。
②对于有车族来说,到一个新地方,停车总是最头疼的问题。奥运中心区为来看比赛和游玩的车友们修建了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场,这个停车场的特色在于没有安装一盏灯,完全靠自然光来照明。地下车库共安装了19套导光筒,单套导光筒系统可提供80平方米的照明面积,全年可利用太阳光时数为2892小时,按照照明功率密度5W/平方米计算,全部导光筒每年可节电19232千瓦时。
③走在公园的大路上,在称赞道路平坦的同时,你可会想到脚下的路是怎样铺设成的?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设工艺要将沥青和矿料加热到高温进行拌和,消耗大量燃料并且排放大量的废气。中心区的道路在铺设过程中,操作温度降低了40摄氏度,减少30%的燃料消耗、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40%的粉尘排放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控制了对空气的污染。
④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这里的道路明显高于两侧的绿地,这又是什么原因?原来如果道路和绿地的高度差不多,大部分雨水都通过下水道流入了河湖中,再进行绿地浇灌的时候又要用自来水,十分浪费。而奥林匹克中心区用的是下凹式绿地,利用雨水径流引入绿地进行灌溉,地面用新型透水材料铺装,保证雨水的回渗收集,并且设置了蓄洪沟,用于雨水的调蓄回用。预计雨洪综合利用量达到80%,每年补充地下水32万立方米,补充水系9万立方米,回收的雨水可以为绿地提供5万立方米的灌溉用水。一位老园林工作者不无感慨地说,北京本来就是少雨缺水的城市,许多枝干很粗的树木根系却并不发达,因为周围的土壤水分太少,不利于根系的扩散,现在充分利用了雨水,北京的树一定会长得更多更好。
⑤走累了,天气又热,想喝口水解解渴,一定要花钱买吗?奥运会期间,园区内将设置供游人直接饮用的管道直饮水系统,将净化后的优质水送入公共场所12处直饮水终端的饮水点,每小时供水2吨,可以满足6万人的用水需求。饮水器的设计照顾到了不同人员的饮水需求,并且设置了适合残疾人的专用饮水器。还有为身体残障者铺设的无高度差路面,为视觉障碍者铺设的盲道,为听觉障碍者配备的视觉信息装置,这些细节都彰显了北京的人文关怀。
⑥来到中心区的下沉花园,你一定会马上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所感染,下沉花园截取了皇城根的城市片段,在历史的城市中轴线与现代的体育场馆之间,创造了一种开放的紫禁城与胡同空间相互交融的全新景象。花园划分为御路宫门、古木花亭、水印长天等7个院落,极具中国风情。
⑦以上这些只是奥运中心区绿色环境、先进科技和深厚文化的几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精彩和秘密等着你去挖掘,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明年的北京一定会带给你一次不同寻常的奥运之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7日第10版)
11.本文围绕哪三个方面介绍奥运中心区?(3分)
▲
12.第①段加点的“游”字加双引号表明什么特定含义?(2分)
▲
13.第③段中为什么要介绍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设工艺?(3分)
▲
14.第④段中加点的“预计”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
15.第⑤段与第④段可以对调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
16.下面哪一项内容不是突出“绿色奥运”理念的?( ▲ )(3分)
A.停车场没有安装一盏灯,完全靠自然光来照明。
B.中心区的道路在铺设过程中,控制了对空气的污染。
C.中心区用的是下凹式绿地,利用雨水径流引入绿地进行灌溉。
D.花园划分为御路宫门、古木花亭、水印长天等7个院落,极具中国风情。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3分)
教你生病
毕淑敏
儿子比我高了。
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
“噢,这感觉就是病了?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
“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该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
“如我不在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如……你终于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我就忍着。”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
“什么本?”他不解。
“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时就到化验室去,要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了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他倚在门上。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条,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17.文章开头介绍“儿子比我高了”有什么作用?(2分)
▲
18.选出文中对儿子的一处描写,分析其作用。(3分)
描写: ▲ 作用: ▲
19.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作一点赏析。(3分)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
20.“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这句话中“磨炼他”和“磨炼自己”分别是什么含义?(3分)
▲
21.文中画横线句子是母亲设想的另一种磨炼儿子的方法,与文中母亲实际用的方法比,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2分)
▲
三(50分)
22.做事时遇到困难,换一种方法也许会顺利解决;学习时遇到难题,换一种思路也许会豁然开朗;看一个问题换一种角度也许会更加客观;对待一个人换一种态度也许会更加全面;认识社会换一种眼光也许更深刻……
请以“换一种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书写(3分)
陋室铭练习题 急!!!
1. 八年级下所有古文的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下古文翻译如下: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陋室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蔓到。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没有奏乐的 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核舟记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
2. 求八年级(下)人教版文言文练习题请附带答案谢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 一、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6~10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j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2分) 9.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10.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三、阅读《马说》,完成11-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耶?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按要求填空: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四、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第16—20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余”?(2分) 19、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20.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3分) 五、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摇G嗍鞔渎?陕缫∽海?尾钆?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
3. 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内容是什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
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练习 答案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号:1、háo 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2、尽、到(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2、放晴(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醉翁亭记》)
2、乐趣(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3、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2、来到,在(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满井游记》)
2、鱼(呷浪之鳞《满井游记》)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小石潭记》)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穷:1、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醉翁亭记》)
2、深(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
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谓:1、是(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2、命名(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下:1、向下(日光下澈《小石潭记》)
2、往下走(下见小潭《小石潭记》)
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满井游记》)
2、第一人称,我(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
至:1、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2、周到(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属:1、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2、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①语文书中的注释“素琴”是指不加装饰的琴,强调素琴是为了体现出作者的高雅、淡泊名利和脱离世俗。
②“丝竹”泛指音乐,在这里指的是嘈杂庸俗的音乐。“无丝竹之乱耳”表达了作者宁静的心态和他不慕名利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上一篇:七一讲话精神_七一讲话精神感悟
下一篇:小学试卷哪个好_小学试卷
点击排行
随机内容
-
国庆作文600字左右初中最新作文_国庆作文600字左右初中最新作文怎么写
-
维护社会秩序作文的素材_维护社会秩序作文的素材摘抄
-
自由命题作文写什么题目比较好_自由命题作文写什么题目比较好写
-
短篇作文素材摘抄_短篇作文素材摘抄大全
-
积石山地震英语作文80词_积石山地震英语作文80词左右
-
成长的代价作文开头怎么写_成长的代价作文开头怎么写好
-
什么太棒了作文600字初中_什么太棒了作文600字初中生
-
高中想象作文大全800字_高中想象作文大全800字左右
-
爱拼才会赢作文800字议论文_爱拼才会赢作文800字议论文素材
-
难忘的那一刻作文600字初中骑自行车评语_难忘的那一刻作文600字初中骑自行车评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