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毕业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模板

分数除法教案_分数除法教案六年级

tamoadmin 2024-08-29 人已围观

简介1.谁有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3.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4.20以内数的组成5.分数乘法教案6.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

1.谁有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3.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

4.20以内数的组成

5.分数乘法教案

6.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分数除法教案_分数除法教案六年级

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除法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小学数学三年级“除法”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

小数除法教案28除以16怎么讲解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案;教学内容;教材20—21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五;(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2.初步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二)能力训练点;1.总结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2.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初步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教学重点:掌握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20—21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五: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初步用于指导计算.

2.初步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推导过程.

(二)能力训练点

1.总结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初步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初步受到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指名板演:56.28÷67

(让一名学生板演,投影同时出示准备题)

2.准备题(投影)

(1)填写下表:

通过试算、观察,引导学生明确:

(1)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扩大10倍.

(2)第三组与第二组比较,除数扩大10倍,商不变,被除数也扩大10倍.(3)被除数、除数、扩大相同倍数,商不变.

3.订正板演,教师导入: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计算方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4

(1)出示例4(投影)

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2)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56.28÷0.67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题与板演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知道:板演题除数是整数,例题的除数是小数.

教师提出疑问:

在这个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办?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呢?

(4)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教师让学生把不同的想法说出来.学生边说想的过程教师边板书:

有的学生会把题里的米数都改写成厘米数来计算.

56.28米=5628厘米0.67米=67厘米

56.28÷0.67→5628÷67

(教师肯定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指出这种方法只适合这道题)

有的学生会想到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再计算.

(教师着重引寻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种方法)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100倍呢?

引导学生知道:把除数扩大100倍以后,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0倍.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竖式.

说明:0.67扩大100倍是67、56.28扩大100倍是5628.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在竖式上只要把它们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把除数和被除数中的小数点及没有用的“0”划去,就可以计算了.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是怎样划去小数点以及没有用的“0”,订正时,指名学生回讲算理.

(5)完成“做一做”中第1题.

引导学生想一想: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知道:

①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②转化中以除数为标准,根据商不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次除法教案怎么写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材料动手做玩具。

2.训练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剪裁直径为8厘米的圆形卡纸、色笔、牙签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么做,笔算怎么算写,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

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

索计算方法,

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

的除法笔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

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出示“身边的环境”。同学们,这些地方你熟悉吗?是哪?看到这样

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脏,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共同维护。所以,学校少先队决定成立一个“河西环保实践队”,我们共有576 名少先队员报名参加这项实践活动,为了方便行动,我们每18人组成一个小分队,那我们可以组成几个小分队?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题目)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研究

“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重点解决商的最高位书写位置”

(1)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吧!

(2)探索交流,理清算理

师:1 2 3 (坐端正)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用口算540里有几个18;把576估成600,把18估成20再计算等方法。)

师:计算

576÷18时,你先用18除什么数呢?为什么?商的最高位怎么写?

师:在除完后余数是几?这时我们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接下来又怎样算?

(请一名同学反馈说一说)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准确呢?

(近似数,准确数)

(3)观察思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的商有什么特点吗?

(板书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师:为什么商是两位数呢?

2、研究

“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师:为了更好的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把十月定为学校环保月。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看河西环保实践队在这个月取得的成绩:他们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那么他们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例题)

师:下面请用试着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算一算商是几!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做一做!

师:他做对了吗?你们在做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吗?(要注意什么?)

(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

①被除数十位余下的数是0怎么办?

②个位上的数也是0,这个0应该怎么办?

③十位余数是0,个位也是0,那商的个位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

3、比较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

师: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考考你们。

师:请同学们现在观察你做的两道题,看看除数是两位数的出发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学生观察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4、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应用、提高认识

1、“河西环保实践小队”中四(1)班同学在这个月的表现:

名称 塑料袋 饮料瓶 废电池

人数 14 1......>>

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的教案

教材分析

1、《分数除法应用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包括教材37页例1及38页“做一做”(1)、(2)题。

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以后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百分比数应用题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计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运算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抽象推理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时我凭借课件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方法,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减少盲目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情景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难点:弄清列方程的道理。

谁有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案 教学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简单的实际问题。

2、借助线段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难点: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了分数乘法应用题,老师现在来考一考你们学得怎么样? 师出示复习题

1、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2、应用题:爸爸的体重是75千克,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说明做此题要求: 1.找出题中的单位“1”。 2.说出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先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一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最后集体评讲。 师问:做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找准单位“1”。 师:同学们真棒!找到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钥匙了。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你们想学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吗? 生:迫不及待的回答:想。 师:那么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讨一下:“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好吗? 生:大声说:“好”!

二、谈话引入新课

1、小调查:你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保留整十数。学生回答。

2、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的身体内有很多科学知识藏在里面呢,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 生:水 师: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医生的话)

3、师提示:①从医生的话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说一说。有什么关系式? ②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你能算一算自己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吗? 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板书数量关系。 体重×4/5=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探究新知:

1、探究问题 ①继续出示情境图:(小明的话) 从小明的话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说一说。 ②出示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把例4和复习中的第2题进行比较,你知道两道题里哪几个数量是相同的?哪几个数量是不同的? 生:相同的是都是: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不同的是复习题单位“1”是已知;例4(1)中的单位“1”是未知。 师:例1中哪个量是单位“1”? 生:小明的体重。 师:单位“1”的量是多少知道吗? 生: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不敢说。

师: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讲找单位“1”的方法是在题目中找关键字。题目中的关键字是“占”字,“占”字后面的就是单位“1”。 师:那么从条件 “水分占小明体重的”就可以找到单位“1”是谁? 生:小明的体重。 师:我们现在找到了单位“1”,那你能写出它们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式吗? 师:要求小明的体重,我们应该选用小明说的哪个条件?为什么? ③已知小明体内的水分是28千克,要求小明的体重需要用到医生说的哪个数量关系?把用到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④、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个数量关系呢? 师生逐步完成线段图。 ⑤分析数量关系

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⑥、根据这个等量关系,能不能直接算出小明的体重?怎样办?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⑦、独立列方程解答.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设未知数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生:同学们立刻举起手来。 师:老师就请芯怡同学来写。 生:单位“1”×4/5= 28 师:**同学真棒!能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答。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式来解答。 师:**同学这么聪明,我们应该有什么表示呢? 生: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们在做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时候单位“1”都是已知的,但是现在题目中的单位“1”却是未知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方程来解答,把单位“1”设为”X”。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还等什么现在就行动吧! 生: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有的同学书写写得特别工整,老师想让他把学习成果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生: 解:设小明的体重为x千克。

X× 4/5=28

X=284/÷5

X=35

答:小明的体重是35kg。

4、巩固应用。 教材第39页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全班交流时,重点讲一讲数量关系。

三、应用反馈。

1、练习八第1题。 学生读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和单位“1”后,再列方程解答。

2、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强调条件里告诉了多余条件。

四、读书质疑。

阅读课本37页内容,把例题补充完整。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什么情况下列方程解答?列方程的根据是什么?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即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稍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者少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不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同时也不再呈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这样可以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 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 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 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会灵活选择简便算法进行分数计算。

教学难点:

1.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2.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它的学习与整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性质有紧密联系。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再如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还要用到约分的知识。

2.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

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程的要求和本套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同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或学生身边的问题,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在教材说明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教材简化了说理及思考过程的叙述,不出结论性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突出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根据这一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 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分数除法的教学 反思 ,望大家喜欢。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范文 一

一、问题展示:

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主要展示的是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这三种类型的计算 方法 ,其中,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学习效果也很好,但是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后,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错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在除号与除数的同步变化中,学生忘记将除号变成乘号。

2.在除数变成其倒数的时候,学生误将被除数也变成了倒数。

3.计算时约分的没有及时约分,导致答案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错误现象,通过对析,可能有一下原因:

1. 教学方法 上:例题讲解分量不够;教学语速较快;学困生板演机会不够多;讲得多、板书方面写得少。

2.学生学法上:受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为每次都是分数要变成倒数,整数不变,从而导致同步变化出现错误;其次,学生听课过程中不善于抓重点,在分数除法中,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同步变化指的是除号和除数的变化;最后,学生的 学习态度 和学习习惯也直接影响了本科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办法

1.增加学生板演的机会,

2.课堂上,对于关键性的词语,要求学生齐读,用以加深印象。

3.辅差工作要求学生以同位为单位,进行个别辅导。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范文二

短短的40分钟的课上完了,但是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是很多,这从侧面也显现了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还是不成熟,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这堂课还不够完整。一堂课应该由问题引入——新课探索——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所构成。但是我的这堂课在小结后就匆匆结束了,并且小结进行的也是相当的仓促。显然,在整体布局和时间的分配方面仍需要加强。

其次,在这堂课中,或许是学生的紧张,或许是学生的确掌握的不够,导致出现了很多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的应变的能力就显的很薄弱,有些问题我不明白该如何的处理,因此只能草草的让其他学生报了正确的答案后囫囵带过而已。而这个问题恰恰是需要自己去着力解决的。学生产生了问题本是展现老师水平的时候,针对错误的答案,可以让学生们讨论“错误的原因”,“正确的该是什么”等等;在措词上也应该尽量避免“对吗?”,“正确吗?”等等看似“疑问”实则否定的话,而应取“还有 其它 答案吗?”之类的语句,让其它学生去思考。因此,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更加详细的备课,更加巩固的考虑

再者,在概念的引出之前事实上我只用了一个例子。但事实上,一个例子,是不具代表性,相反,应用更多的例子,正例,反例等等,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创造一些错误的题目来让学生判断。而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更透彻的理解这个概念,方便学生最后自己概括出概念。因此,张波老师也建议将概念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上来,放在概念形成之前,作为辨析进行。

另外,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引导。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通过老师设计好的有层次的阶梯一步一步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做数学”。而不是老师灌输学生接受。

这是一堂非常具有 教育 意义的课,课堂上暴露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他老师也给我指出了各种有效的改进方法。相信通过这次机会我会得到很大的进步。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范文三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相关 文章 :

★ 数学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 新课标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 数学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 小学数学课堂反思3篇

★ 数学分饼教学反思案例精选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以整数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 五年级分饼教学反思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20以内数的组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3

 设计说明

 图形的旋转是在线段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是本节课的难点。据此在教学作如下设计:

 1.在观察、发现中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旋转,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通过大屏幕演示风车旋转,让学生发现旋转前后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为后面的探索和学习提供感性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学具,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如何在“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新课标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图示是他们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本设计让学生画图前先利用学具实际操作,再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操作、探索,概括出将小旗、三角形画在方格纸上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有机地融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若干张三角尺长方形纸片三角形小旗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出图形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风车)在风的吹动下,风车转起来了。(课件演示风车旋转)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风车绕着一个中心点进行逆时针旋转,风车在旋转的过程中,每个三角形也在旋转)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已知线段旋转后的线段,那么三角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怎么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将数学与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观察画面,探究简单图形的旋转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观察风车旋转过程中的同一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三角形的每个顶点、每条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线段的长度没变,对应角的大小没变,点O的位置没变,相对应的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2.提问:根据上面的发现,你知道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可以怎样画吗?

 3.学生讨论,探究画法并汇报。

 (可以转化成线段旋转的方法来画,先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再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线段,用线段旋转的方法画出关键线段旋转后的对应线段,然后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风车旋转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含义。引导学生从图形到线段再到点的角度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为后面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作准备。

 ⊙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课件出示教材30页上面例题)。

 (1)先想象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再动手画一画。

 (2)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先找到小旗旗杆旋转后的位置,再根据旗杆旋转后的位置找到正方形四个顶点的位置,然后连接各点)

 预设

 方法一用纸剪一面小旗或用学具代替小旗帮助思考,摆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小旗,再画。

 方法二先画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旗杆,再画小旗。

 (3)小结画法。

 配合课件演示小旗旋转的过程并进行讲解。

 方法:①先找关键线段按照指定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

 ②再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2.教学教材30页画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

 (1)读一读,题目中有什么要求?你准备怎么画?

 (2)试一试,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整个图形旋转后是什么形状?

 (4)做一做,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操作、展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交流、展示、倾听和评价中逐渐总结出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方法,从而获得对图形旋转运动的深刻理解,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4

  一、指导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复习阶段,期末复习,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感到很乏味。所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很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复习效率,,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特制定本复习。

  二、复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进一步理解认识倒数,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速度。会应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四、复习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习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成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帮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帮助下,使后进学生争取在期末达到合格。

 9、以说,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习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复习进度安排:

 1、第15-16周:将知识点理顺,学生重温整册内容,并同步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平时错误或遗忘的内容。

 2、第17周:

 (1)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专项复习,将平时的错题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分析错误点,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3)圆的专项复习,由于圆——这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所以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运用公式计算时的一些特殊性。

 (4)统计、数学广角复习。

 3、第18周:整册教材的模拟测试。

 4、第19周: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

 3=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0.4:=1.2:2=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分数乘法教案

20以内数的组成教案如下:

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 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

3、分数乘法意义 :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 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6、分数的倒数 :  

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 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 子。 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7、整数的倒数: 

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 ,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 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 则是1/12 ,12是1/12的倒数。 

8、小数的倒数:

普通算法:找一个小数的倒数,例如0.25 ,把0.25化成分数,即1/4 ,再把1/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 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1 。  

9、用1计算法:

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0.25 ,1/0.25等于4 ,所以0.25的倒数4 ,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 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10、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1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13、分数除法应用题:先找单位1。单位1已知,求部分量或对应分率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14、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比,等同于算 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 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分数乘法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乘法教案 篇1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单元课时总数:9课时

 课题:分数乘整数1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因此,教材通过人跑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这一情境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通过分数加法来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

 教师出示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审题后独立试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1)学生用连加法列式

 (2)用乘法列式

 借助于分数加法来理解理分数乘法的原型。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师:++和3都是求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你又都是怎样计算的呢?

 全班交流,感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6=

 让学生试做,然后教师强调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板书。

 活动三:反馈练习

 1、完成9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注意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完成练习二中的1、2题。

 活动四:质疑总结。

分数乘法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

 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

 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

 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

 表示求12 L的

 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

 ,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

 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

 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

 可以列成 × ,表示 ;或者表示 ;

 也可以列成 × ,表示 。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

 ,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

 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分数乘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在分数乘法里,我们学过哪几种情况的计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口答)

 36813

 3、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2/11×36×

 上面两题都是什么数和什么数相乘?

 怎样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这就把分数和整数相乘改写成了怎样的数相乘?

 1、统一法则

 由于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和整数相乘就可以改写成分数乘分数,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来计算。这就是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引导计算

 把这里的两道分数和整数相乘的题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出结果。

 说说为什么?

 3、教学约分方法

 分数乘法计算时,为了简便,还可以直接约分。

 看课本10页上的计算。

 说说是怎样直接约分的?

 1、练一练上下练习

 2、练习二7说出错误和改正的方法。

 3、练习二8

 前2题:每组里哪几题可以直接约分,那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后2题: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口算出结果。

 4、练习二9口算

 5、练习二11自己练习,说说想法

 练习二10

 板书约分、计算过程。

 课后感受

 由于前面的基础较好,学生学起来挺轻松,但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一、 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本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活动,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举具体事例、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感受抽象、推理的基本数学思想。

 3.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我确定本目标的依据有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指出学生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作为旧课新上,如何让学生在重新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活动任然保持浓厚兴趣,从探究活动中得到新的发展,上出数学味,上出新意,我在思考。本节课常规的是创设情境,在情景中提炼出等式,最终形成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没有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而是从思考一连串的问题开始,通过实验、猜想、验证、结论,从等式的验证上升到规律的发现和归纳,经历定律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据此,

 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确定: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本节课我综合用了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组织学生经历实验、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用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举例验证法,引导学生静心倾听、认真操作、积极思考、大胆表达,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有所得?的理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1. 联系旧知,质疑引思。 2.自主操作,验证猜想 3.知识应用,巩固提高4.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环节一:联系旧知,质疑引思。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考这样一连串的问题,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迅速地点燃孩子们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主动探究新知识积聚动力。

 环节二:操作体验,概括规律

 1.观察发现,提出猜想。

 通过找与1/2相等的分数,思考证明方法,观察等式,发现规律,于是提出猜想

 2.举例操作,验证猜想。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的过程?。本节课验证环节,将?分子分母怎样变才使得分数的大小不变?设定为研究的关键点,然后围绕这一关键点让学生展开了操作、感悟、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全面的大量的例子来验证结论,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的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试着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体验如何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好学善思的良好品质。

 3.概括性质,深化理解

 通过观察算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4.运用规律,完成例2

 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环节三: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在有层次的练习过程中,形成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一是点对点的基础练习,二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环节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通过回顾,梳理所学的知识,提炼数学方法,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

 有人说的好,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知道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恳切的希望各位能给予我更多的宝贵建议,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一定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1)新课的引入新颖,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新课的教学扎实,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环环紧扣的提问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的充分的讨论,帮助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

 (2)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性、针对性较强,达到了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的目的。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

 首先,在折纸交流环节学生们参与率并不高,好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普遍是无从下手,在交流时也不主动,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其次,在形成性质过程中,对分数基本性质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等进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没有深入到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