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毕业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模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tamoadmin 2024-08-30 人已围观

简介1.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4.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5.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一数》教案范文6.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7.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8.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_小学二年级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5篇 每一个

1.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

4.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5.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一数》教案范文

6.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7.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8.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_小学二年级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5篇

每一个二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一定写过二年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1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1)提出要求:

 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二十一名,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个班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乐于合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看到了几号面?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课件演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1、师:老师带来的礼品盒上标有数字序号,同学们说的时候很方便,可是生活中不可能给每个物体的面上都贴上这样的序号,怎样才能正确说出各个面的名称呢?其实,人们已经习惯给物体的各个面起一个名字了,大家在书上26页迅速地找一找,看看各个面都叫什么?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盒和名称标签)

 3、师:一般,我们把物体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观察者正对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对于观察者右侧的面叫“右面”,那左侧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出示26页情境图,先说说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面呢?先说说,在连连。(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说说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 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颜色

 红色

 **

 蓝色

 白色

 人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 √√√√ ○○○ ○○○○

 正 正 √√√√ √√√√ ○○○ ○○○○

 √√√ √√√√ ○○○ ○○○○

 √√√√ ○○○ ○○○○

 √√ ○○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陈小菲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六、课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抽象、概括,使学生体会,因为要解决问题才有了计算,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入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4、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旧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通过吗?请看第一题(电脑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

 1.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十八 ( )七二十八

 2.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24?4 9?3 8?4

 (挑选一两个点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对说得好的学生给予小兔头像作为奖品)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运算,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师:同学们,会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怎样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快。

 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 情景导入 、 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光明小学去看看,想去吗?他们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把自己的教室装扮的可漂亮了。你们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P48情境图)

 1、发现数学信息

 生: 它 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 五彩 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 朋友。带来27个五彩气球,每9个摆一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依次出示三组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请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问题

 生: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

 生: 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 朋友,每个小 朋友 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生:组带来27个 五彩气 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依次出示有针对性的三个数学问题。

 3、解决数学问题

 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问题,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把三个问题都解决。

 4、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解决?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每行挂多少面?

 师:怎么样列式,等于几?生: 56?8=7 ( 面 ) 你是怎么算的?

 生: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为什么要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去求商,而不是用其他的口诀?(因为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师:说得真棒!其他组的同学也是这么算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老师这里还有个疑问,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疑问吗?好!如果挂成7行呢?指名回答,生再回答是怎样求出商的?教师引导得出:要求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除法来计算,56?7=8(面),理由和56?8=7一样。

 5、观察算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得出:一个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师随机出题,然后评价

 6、教学第2个问题

 同学们太聪明了,把老师的疑问解决了,真了不起!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电脑出示:指明回答并着重让生说出是怎样求商的。刚刚我们说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那你看这样的口诀行吗?为什么?像这样的口诀还有哪些?

 7、解决第3个问题。

 你们太棒了!谁来解决第3个问题。指明回答,接着马上指出还可以怎么挂?恩,这两道算式我们也是用了同一句口诀。

 8、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49?7、27?刚刚我们计算这些算式(56?8、56?79), 分别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生:用7、8、9的乘法口诀

 师: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随机板书

 师:刚刚你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光明小学的小朋友很想和你们交朋友,所以邀请你们去和他们一起过节日,你们想去吗?看!火车来了!但是列车员阿姨说了,你们必须先通过她的挑战才能上车。有信心通过吗?好!

 三、巩固提高

 1、第1关:吹泡泡(每个泡泡上都有一个问题,你回答对了,这个泡泡酒属于你,谁想拿走第一个泡泡?)

 2、第2关:做一做,并说说你的发现?

 3、第3关:小兔过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才到蘑菇)

 4、第4关:小鸟回家

 5、第5关:看谁最棒

 师:火车开动咯!你们做的太好了,我为你们骄傲,大家用掌声为我们表示祝贺吧!

 四、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56?7=8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

 49?7=7 36?9=4

 想:口诀七七四十九 想:口诀四九三十六。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

 难点: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第37页主题图。)

 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班的教室。

 1. 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都准备了些什么?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1) 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 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3) 第三个小组的同学带来了27个彩色气球,要每9个摆成一行。

 2. 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1) 平均每行挂几面?

 (2) 平均每组分几颗?

 (3) 可以摆几行?

 (二)探究新知

 教学教材第38页例1.

 从主题图中引出例1: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1)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教师板书)

 问:你能不能试着独立做做?

 学生独立试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8的商,想到七乘八得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4) 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56?7这个算式的商吗?

 (5) 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5?7=8)

 2.教材第39页例2.

 从主题图中引出例2。

 (1) 教师读题,提问:怎么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9=

 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试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 小组轮流汇报。

 引导学生小结:求27?9的商,想到三乘九得二十七,所以27?9的商是3。

 (3)变换上题,独立口算。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27?3这个算式的商吗?

 (4)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 7?4= 8?2= 8?6=

 28?4= 16?2= 48?6=

 28?7= 16?8= 48?8=

 附答案:28,7,4;16,8,2;48,8,6

 2. 5?( )=35 6?( )=42 49?7=( )

 32?8=( ) 24?8=( ) 8?8=( )

 附答案:7,7,7,4,3,64

 3.( )八五十六 七( )六十三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八( )七十二 ( )七二十八

 ( )八四十八 ( )七四十二

 附答案:七,九,九,九,九,四,六,六

 (四)拓展提升

 1、7?9= 8?9= 9?6=

 63?7= 72?8= 54?6=

 63?9= 72?9= 54?9=

 附答案:63,9,7;72,9,8;54,9,6

 附答案:36?4,81?9,27?3,45?9,54?6商是9

 21?3,35?5,42?6,14?2,28?4商是7

 16?2,64?8,32?4,48?6,56?7商是8

 2、

 27?9= 48?8= 24?8=

 36?9= 35?7= 14?7=

 42?7= 18?9= 72?9=

 56?8= 64?8= 21?7=

 附答案:3,6,3,4,5,2,6,2,8,7,8,3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1、我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我懂得了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板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想:七(八)五十六

 3?9=27 口诀:三九二十七

 27?3=9 想:(三)九二十七

 27?9=3 想:三(九)二十七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一数》教案范文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教案# 导语《数一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内容,本节课主要安排以活动为主,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

 2、通过 “数一数” “说一说”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对计数单位“千”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

 感受大数,发展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00粒黄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10个一是( )

 2、10个十是( )

 3、一个三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数是( )位。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一小桶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有多少粒豆子?

 生自由发言。

 2、如果想知道有多少粒豆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有没有的方法?(先数出十粒,再分出十个这么多放在一个杯里,大约就是一百,然后再盛十个这么多就是一千了。)

 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再试一遍,感受一下一千粒豆子有多少。

 三、律动(我们来交换)

 仿照21页第7题小组游戏

 3、师:在我们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用一千表示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合上,这本书大约有50张纸,几本摞起来会是一千呢?(学生独立思考)

 4、出示10个这样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课件显示)。

 5、出示一张有100个笑脸的贴纸,几张笑脸可以呈现一千个笑脸。板书(10个一百是1000)

 四、巩固练习

 1、我们数数到900时,10个一百是多少?

 2、笑笑带来的问题——一本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师示范:又叠上10本书

 3、淘气带来的问题——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出示课件:天安门广场周年庆典情境)

 4.完成21页第5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大数,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图形的运动该单元帮助学生到了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

 (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欣赏对称的图形。五角星、京剧脸谱、蜻蜓、亭子、雪花、苹果、民间剪纸……

 4、教师小结。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出示例1。动手操作,剪一件上衣。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2、剪其他图形。松树、桃心、葫芦。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学生操作,集体评价。

 3、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请看屏幕。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请看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2)、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3)、交流评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三)、小结知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29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3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4、补充练习。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

 (1)、请你折一折、画一画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5、欣赏教材P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感受生活的中对称图形的美。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五、板书设计、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 30、31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平移或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同学们,游乐场里,除了有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外,还有很多的游乐项目。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书第30页。

 2、你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汇报)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

 3、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4、教师小结。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观光梯、高空缆车、小火车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而摩天轮、钟摆、旋转飞机,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平移现象。

 (1)、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2)、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同学们说得真棒,瞧,观光梯是沿着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高空缆车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推拉门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3)、认识平移。

 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样的运动现象,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还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4)、学生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后教师小结。

 是呀,生活中平移现象很多,如电梯的升降、滑滑梯上小朋友的移动……都是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平移有这样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教学教材P30页的例2:移一移。

 (1)、亲身体验平移现象。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移一移。出示例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2)、分析题意。

 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

 (3)、先观察,再判断。

 ①给每座小房子编号后,学生先观察,再交流。

 ②汇报,评价。

 你认为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你是怎样想的?哪几座小房子通过平移不能相互重合?为什么?

 从左往右看,小房子的房顶都朝上的三座房子(编号分别是①④⑥的)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比如:图①可以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或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到图⑥的位置与图⑥重合;图①可以先向上平移,再向右平移或先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到图④的位置与图④重合。

 ③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房子说说它们经过怎样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4)、教师小结。

 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一是运动的路线是一条直线,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竖直方向的,还可以是倾斜方向的;二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5)、学生完成教材P30页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并展示,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认识旋转现象。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出示P31页的例3。

 (1)、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请同学们看书第31页。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摩天轮是绕着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旋转飞机是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飞机的螺旋桨是它中心的轴做圆周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

 (3)、认识旋转。

 像摩天轮、旋转飞机、飞机的螺旋桨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想一想:物体在旋转时,大小和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位置和方向呢?

 (4)、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后,教师小结。

 是呀,生活中旋转现象也有很多,如汽车轮子的转动、吊扇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都是旋转。当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旋转有这样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5)、亲身体验旋转现象。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教师在学生中巡视。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今天的学习的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4小题。

 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颜色。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5小题。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6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5、课外作业。

 请学生完成教材P31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你想对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例2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例3

 当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六、课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三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2页例4和练习七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平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7小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8小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习例4。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1、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个小人。

 2、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索后汇报交流。

 (1)、先剪出1个小人。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则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则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则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3)、最后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4个小人。

 3、尝试剪一剪,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同学的汇报,自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4、汇报交流经验。

 同学们,你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的过程中,你们从剪1个小人→2个小人→4个小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化繁为简。那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对!剪出的连续小人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5、教师评价后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解决了剪出手拉手并排排列的小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小人平移就是下一个小人;然后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沿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0小题。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

 (1)、学生在小组内拼一拼。。

 (2)、各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1小题。

 拿正方形的纸,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指出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图案。

 (1)、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折一折、剪一剪。

 (2)、学生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9小题。

 用学具卡片中的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积,比比谁的积大。

 学生弄懂题意后,教师先用课件演示,跟学生一起玩转盘游戏。再让学生在课后制作转盘并玩一玩。想一想:如果两次转出的数的积大的那个同学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剪一剪

 剪纸人:(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二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14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巩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习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习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3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复习平移和旋转。

 (1)、复习平移。

 ①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习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1)平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习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四、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 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_小学二年级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在上课之前准备教案是老师的必要工作。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 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 4 )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 ÷ 4 = 3

 除 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 ÷ 4 =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 )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12个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12 ÷ ( ) = ( )

 12个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 )÷ ( ) = ( )

 12个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 )÷ ( ) =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 ÷ 5 = 2 15 ÷ 3 = 5 18 ÷ 2 = 9

 48 ÷ 8 = 6 56 ÷ 7 = 8 28 ÷ 4 = 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 )个灯座。

 第5小题。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 )个4。20里面有( )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 )÷ ( ) = ( )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 )÷ ( ) = ( )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 )÷ ( ) = ( )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 )÷ ( ) = ( )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材P16~17页练习三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 ÷ 2 = 5 10个海螺

 15 ÷ 3 = 5 1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 )× 2 = 4 4 × ( ) = 12 3 × ( ) = 6

 三( ) 十 二 ( )× 4 = 20 2 × ( ) = 8

 ( )五 二 十 五 二( ) 十 二 二( ) 一 十

 5 × ( ) = 15 ( ) 三 得 九 四( ) 十 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 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 ÷ 7 =( ) 8 ÷ 2 =( ) 18 ÷ 9 =( ) 24 ÷ 6 =( )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认识简单的近似数》是小学数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

 中的作用。

 2、 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

 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 接着数数。

 1998、 、 、 99、 、 、 4、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 >

 205 306 402 < <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

 “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

 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

 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

 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

 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

 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

 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

 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板书设计:

 求近

 例8

 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

 人约是10000人

 1500是1506的近似数

 似数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并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现实情境为基础,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在交流中体验近似数的特点,并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汇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谁能起来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最好是用上一些资料。

 刚才你们介绍了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老师课前也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20个班级,学生700多名,教职工大概70人。

 问:你能猜猜我们学校的这些资讯的准确资料是多少吗?

 生猜。

 老师去了解了一下,知道我们学校有21个班级,学生713名,教职工74名。

 2、观察资料、比较

 用小黑板或者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观察这两组资料,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回答这两组资料很接近

 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答案:它们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区别很联络?

 师:看来数字里面还有很大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字。

 设计意图;介绍自己的学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两组资料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感知近似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预设小组汇报结果: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1500是1560的近似数

 师:你认为那个数好记呢?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整百数。

 汇报交流:都觉得1500更容易记住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预设回答: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这两个数都是1000的近似数,哪个更好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并让学生比较哪个数更容易接近准确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生讨论交流

 板书:10000是9992的近似数

 问: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到近似数?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3、你还能举出近似数的例子吗 ?

 设计意图: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恰当选用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1陈东家到学校有603米,约是 米。

 2每台洗衣机售价为1198元,约是 元。

 3这个果园有5棵苹果树,约是 棵。

 4这个收费站昨天通过7006辆汽车,约是 辆。

 2、下面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1小明身高约140厘米,体重35千克。

 2二年级二班有56人,全校约有800人。

 3大天鹅可以飞越海拔88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入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并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

 板书设计

 近似数

 1500是1560的近似数

 10000是9992的近似数

 近似数更容易记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资料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

 P79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