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毕业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模板
范文程的老婆结局_范文程的老婆
tamoadmin 2024-09-03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史上十大冤杀是什么?2.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3.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呢?4.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的难言之隐:10个老婆却没子嗣5.范文程是清朝第一汉臣,历经四朝为什么却被称为汉奸?6.哲哲皇后是好人吗,自古后妃善妒,可是哲哲皇后为何愿意和侄女大玉7.倾城倾国是什么意思?倾城倾国成语造句和典故孝庄皇太后为了让顺治成功继承皇位,下嫁了多尔衮,而且在顺治时期,还隆重地举办了婚礼,
1.中国史上十大冤杀是什么?
2.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
3.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呢?
4.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的难言之隐:10个老婆却没子嗣
5.范文程是清朝第一汉臣,历经四朝为什么却被称为汉奸?
6.哲哲皇后是好人吗,自古后妃善妒,可是哲哲皇后为何愿意和侄女大玉
7.倾城倾国是什么意思?倾城倾国成语造句和典故
孝庄皇太后为了让顺治成功继承皇位,下嫁了多尔衮,而且在顺治时期,还隆重地举办了婚礼,当时的孝庄三十岁,多尔衮三十一岁,为何他们没有留下孩子呢?
首先要弄明白孝庄嫁给多尔衮的原因,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成了皇位的最佳继承人,掌握军政大权,而最后顺治能够成功继承皇位,并入主中原,很大的功劳都要算在多尔衮头上,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后来的顺治皇帝。
再说了,当时满洲贵族有弟弟娶嫂子的风俗。而当时多尔衮的正妻正好死了,因此当时的范文程等大臣联合上奏,要皇帝下旨,将孝庄皇太后嫁给多尔衮,以报其让位之情。所以,顺治皇帝才被迫下诏,并大办了一场婚礼,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正式成婚,这是史实确凿的。
可是,当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之后,慢慢接受汉族文化,才开始认识到,这种弟弟娶嫂子的行为是**,所以乾隆时期,开始大量烧毁当时的史料,对此事拒不承认,导致此事成为了疑案。
那么,既然两人真的成过婚,而且当时的多尔衮年富力强,孝庄皇太后也是在如狼似虎的年纪,为何没有留下子嗣呢?可能是多尔衮在战争中身体受伤所致。
多尔衮一生总共有十多个老婆,只有其朝鲜小妾为其生下唯一的女儿,此后再无子嗣,为此晚年的多尔衮不得不从多择的10个儿子中,过继过来一位,来延续自己的香火。所以说,孝庄跟多尔衮没有子嗣,其实完全是多尔衮的原因。
中国史上十大冤杀是什么?
在清朝历史上,多尔衮绝对是一个中坚人物。虽然没有称帝,但他为祖国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多尔衮悲哀地催促的是,他一直没有亲生儿子。多尔衮是一个悲剧人物。两次登基失败,一生最爱顺治。但他死后不到两个月,顺治连多尔衮的所有封号都去掉了,拉棺鞭尸。
这些可能还不是最难过的。最可悲的是,一生辉煌的多尔衮,娶了10个媳妇,却只生了一个女孩,连个儿子都没有,无法继续烟火。
那么,多尔衮为什么没有儿子呢?
清朝第一个摄政王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清朝没有摄政王,多尔衮是第一个摄政王,开辟了清朝的新体制。
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于1612年11月17日,卒于1650年12月31日。他才39岁。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海次子。
1626年贝勒被封,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平定蒙古察哈尔部。因为服兵役,被封为“摩根代青”,成为正白旗的旗主。635年,多尔衮等人率军投降蒙古之子李格丹汗,获得国玉玺。1636年,因战功卓著,太子何硕瑞被封爵位。次年正月,皇太极命多尔衮追击韩王氏。从1641年到1642年,他在晋松战争中战功卓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吉尔哈朗辅佐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辅佐王,被称为摄政王。顺治元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他先后任命他叔叔的摄政王,他叔叔的摄政王,他父亲的摄政王。
顺治七年冬,在塞北打猎时牺牲。他被追授“清成宗皇帝”的称号,并信任修远为实业立下大功,安定民心,建立,真心敬重义帝。两个月后,顺治八年二月,多尔衮被剥夺爵位,坟墓被挖。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为他平反,恢复瑞亲王爵位,评价他“立国、开基业、成大一统之业,贡献最大”。
娶十个媳妇,只有一个儿子。
说起多尔衮身边的女人,真是太多了!在他的一生中,他有十多个妻子!有六妻四妾,有名有姓,能知道父母是谁!
这六位妻子是:
他的妻子博尔吉吉特在他死后被多尔衮秘密谥号为景孝中巩峥宫的公主。
娶富锦童伽师;
迎娶富锦扎尔芒博尔济吉特人;
4.娶富锦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
5.娶富锦的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嫁给富锦朝鲜的李!
他的四个妃子分别是:察哈尔贡子特、博尔济特旗、齐尔莫特、高丽李!
十个妃子中,只有他的第六个福晋韩李氏生下了他唯一的女儿董娥!其实这个高丽李氏是多尔衮在征伐高丽的过程中从高丽皇宫里抢走的!只是因为她为多尔衮生了独生女,才被追封为福晋。多尔衮倒台后,东阿被封给了多尔衮的侄子、多多的儿子多尼。
松田隼又病又贫瘠。
既然多尔衮的妻妾是朝鲜李氏为他所生的唯一一个,那么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回答:
多尔衮的其他妻妾为什么不生孩子?问题出在谁身上?
历史上没有
为什么我要说原因在多尔衮?据史书记载,多尔衮虽然英俊,但从小就比较瘦,三十岁左右经常生病。
他生病的原因,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1640年晋松战争前后的麻烦造成的。
至于症状,历史上记载他是“心悸”、“风病”、“血液病”。
什么是“心悸”?中医的“心悸”是指西医的心血管疾病。分为以下类型:性心肌炎、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下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
“风病”就是我们现在中医所说的中风。西医分为以下几种: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
“咯血”是中医术语。西医分为以下几类:肺结核引起的咯血,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咯血等等。
由此看来,多尔衮的病还是挺严重的。
既然多尔衮已经病了,东阿是怎么来的?
巧合的是,他唯一的孩子,他的女儿,在1639年左右出生,时年27岁。
从此多尔衮再也没有自己的孩子,这是当时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
因为多尔衮一直没有亲生儿子,弟弟多多有八个儿子,多尔衮后来收养了多多的第五个儿子多尔博。
也正因为如此,孝庄皇太后作为一个女人,知道自己与多尔衮的接触是非常安全的。不管你怎么碰,都不会让她突然怀孕,让法庭难堪。
因此,此时的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两人之间,应该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
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两个人,毕竟一个是英雄,一个是美女!两者之间有一些色彩,很容易被当时的人接受。所以,方才我们谈到多尔衮和大学士范文程的秘密协议,才有了大臣们的从此附和。
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
NO10 范雎进谗杀白起
冤枉指数:9
白起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孙子和吴起之后最出色的将军,在大秦统一全国的进程中,白起参与指挥了两次足以影响历史的大战: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马,使赵国一病不起;讨伐楚国的战争,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继孙子之后第二个攻克楚国都城郢都的大将,还挖掘了楚国先王的陵墓,使东方六国心惊胆战,吓的普遍失去了抵抗意志。
当时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好象很快就能统一全国了,可悲的是范雎这样一个人物也犯了小人之过——嫉妒,利用自己和秦王的关系好,老是抓机会说白起的坏话。终于有一天,秦王在外面征战,要求白起带兵配合一下。白起认为这次战役发动起来不值得,就给秦王提了个建议,说自己不去为好。这是个纯技术性的建议,结果被范雎钻了空子,说白起要造反。秦王本来就对战无不胜的白起有忌惮,于是赐给了白起宝剑,让他自杀。白起愤怒地问道:“为什么?”后来转念一下子想通了:“我在赵国杀了四十万人,难道还不应该死吗?”
白起死了,秦国一时将才接应不上来,起用了范雎的老乡—一个叫郑安平的人,结果这个窝囊废一出兵就捅了漏子,被活捉了。秦王有一次不经意的在范雎面前说:“白起要是活着,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失败呢?”范雎羞臊的脸都红了,知道秦王在埋怨自己,于是找了个机会辞职走了。结果秦国统一的步伐又推迟了几十年。
NO9 伍子胥被杀
冤枉指数:10 读者悲愤指数:10
伍子胥是司马迁最佩服的一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伍员身负国耻家仇,却忍耐着巨大的悲痛和彻骨的愤怒等待时机,几十年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最后终于杀回了故乡干掉了自己所有的仇人,真是一个有血性的烈丈夫!”伍子胥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传统的那种以德报怨的观念不屑一顾,在他看来,烈火就是要用冷水扑灭,恶人就是要用武力来制服。所以当好朋友申包胥责备他说:“即使国家对不起你,你也不应该反过来毁灭这个国家啊。”伍员须发倒竖说出了一句让千古之下的小人为之颤抖的名言:“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
凌厉,个性鲜明的人必然得不到好结果。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雷打不动的公式,伍员死了,他杀了一个小人费无极,又被另一个小人伯痞弄死,历史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中国的英雄们开始了一个无奈的宿命:活得风风光光,死的窝窝囊囊。
NO8 吕后诱杀韩信
冤枉指数:8.5
韩信的可爱在于他身上具有一种当代美国式的那种自信和坦率,他心里有什么话都敢于说出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心里怎么想。比如举几个例子:
例子一:他被平定齐地之后,不顾忌讳,公开给刘邦写信说:“齐国这个地方民风刁悍复杂,请让我代理这个地方的王(王),镇压一下这个地方的邪气。”有人说韩信这是借功劳向刘邦要挟,可是凭着韩信那种光风奇月的胸襟才不会这样,相信他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
例子二:韩信被贬后,曾经在大街上看到了吕后的妹夫樊哙,如果要用现在人的看法,自己这么倒霉的时候看到了皇后的亲戚!那还不赶紧上去巴结一下,跟吕后套套近乎!(彭越就是这样没出息,在蜀地被发配的时候看到了吕后跪着哭求让吕后把他调回老家去养老。)韩信偏不,笑咪咪的骂樊哙:“看见我来了还不磕头!”樊哙慑于韩信往日的威望,马上下马磕头:“能在这里看到大王真的很荣幸!”韩信哈哈大笑,敲了敲樊哙的脑袋:“你是侯,我也是侯,用不着再象以往那样下跪了!唉,真没有想到,我韩信今天居然会沦落到和你和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为伍!”说完了扭头就走,一点都不在乎樊哙在射向他背后那怨毒的目光。
例子三:被贬后在皇宫和刘邦聊天,刘邦试探着问他:“韩信啊,你说句实话,你说我这样的去带兵打仗,凭我的才能到底能带多少兵啊?”说完后可怜巴巴的看着韩信,希望他看在自己是皇帝的份儿上能鼓励一下。韩信脑袋一晃,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你撑死也就带十万兵吧,再多了肯定乱套。”刘邦气的目瞪口呆,挖苦的回击了一下:“那你呢?”韩信想也没想:“我当然多多益善了。”刘邦更气了,说了一句非常小家子气的话:“多多益善,那我为什么是皇帝,而你只能供我驱策呢?”韩信这才知道把皇帝给气着了,赶紧给了个台阶下:“您善于统帅将领嘛,所以我带多少兵都是你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明摆着是敷衍皇帝,刘邦无论如何也乐和不起来了。
不出所料,后来吕后把韩信给杀了,刘邦当时开心的不得了,简直得意的忘了形,居然追问了吕后好几次:“杀了?真杀了?”(这不是杜撰,史记上有记载,高祖又惋惜又高兴。这两种表情加起来可够难看的。)然后夫妻两个为了蒙混过关,捏造说韩信图谋联合陈希(一个小角色,属于流氓投机分子,造反被刘邦镇压了。)造反,我这个理由刘邦自己都不相信,韩信连樊哙都看不上,会巴巴的上赶着去找陈希?
NO7 汉景帝杀晁错
冤枉指数:9
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认为秦朝是被郡县制度给害的,地方上权利太小,所以一出现造反的事情,郡县没有力量应付。所以学周朝,分封各个王,还杀白马宣誓,只能姓刘的当王。他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地方当王,心想不管谁造反当皇帝都姓刘,没关系。
可是后来的皇帝可就苦了,这些个王一个个的越来势力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的王自己铸钱流通,中央根本控制不了。景帝就找人谋划这个事儿,晁错也是这个意见,于是俩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开始搞削藩。这些王不干了,起来造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师出得有名啊,公开说推翻皇帝自己取代太赤裸裸了,于是想来想去整了个“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是好的,就是让晁错给把持了,逼迫皇帝撤藩。这事儿听着简直就象是在骗大傻子,藩王威胁的是谁?扯掉对谁最有好处?明摆着是皇帝自己的主意。可是景帝呢?一点儿都不象个敢作敢当的汉子,为了讨好七国让他们罢兵,顺水推舟的说:“对对对,没错没错,是晁错要撤,不光自己要撤,还逼着我听他的。”把晁错给杀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个德行,你永远也整不明白。领导干部闭着眼睛在台上说瞎话,还TMD说的有板有眼!真是可惜了晁错这个材料。
NO6 司马昭杀邓艾
冤枉指数:8
司马昭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阴的人物之一,先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说他指使手下成济杀掉皇帝吧,皇帝摆开了架势要去进攻他的王府,半路被一队兵给杀了。瞎子也看出来了是司马昭指使的,可这小子楞是抱着皇帝的尸体大哭,还喊着要凌迟了成济给皇帝报仇!连他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有个叫陈泰的说:“成济只是个侍卫,太小了吧。你哪怕把带队的贾充(司马昭的亲信,带队指挥成济杀了皇帝。)给杀了,也能稍微的蒙蔽一下天下人的耳目啊。”司马昭装没听见,继续痛哭。
这样的人肯定干不出什么好事儿,后来邓艾、钟会两路讨伐蜀汉,走之前,钟会的大哥钟愈就跟司马昭说:“我弟弟不知道深浅,一直把自己当作天下奇才,让他带兵恐怕会出乱子。”司马昭说不会,你放心吧。钟愈走后,司马翻身就对亲信说:“钟会的大哥说的不错,我对钟会真的不放心。”他手下问:“那你还让他去?”司马昭说:“这次去讨伐蜀汉有很多困难,很多大将都不敢去,如果没有胆量却强迫他们出发,那会毁了大军。钟会这个人有胆量,一定能成功,事成后我再收拾他。”
果然后来钟会嫉妒邓艾的功劳,上书说邓要谋反,请司马昭授权自己去讨伐邓。司马昭这个时候还没有完成针对钟会的部署,就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火速进攻成都。自己偷偷的命令卫灌潜入钟会军中联络反对钟会的将军,并且命令贾充火速进入汉中,断了钟会的后路。这样,可怜邓艾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糊里糊涂的成了司马昭拖延时间的一个棋子儿!!!一代名将死的如此的不值,真的让人感到惋惜。
后来有个大臣叫段灼的实在看不过去,给他儿子司马炎写了个奏章,说:说邓艾谋反太说不过去了,钟会的人马是他的四倍,就驻扎在离成都不远的山谷里,都控制着要道,就是个白痴也不会选择在那种形式下造反啊。而且邓都七十多岁了,有今天没明天的人了,难道还想当皇帝吗?司马炎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司马昭活着的时候大概就交代了说邓艾只是被自己小小的利用了一下,说他谋反根本就是扯淡。所以司马炎立刻就给邓艾恢复了名誉,可是人都死了,这种马后炮啥用都没有。
NO5 宋文帝杀檀道济
冤枉指数:8.5
南朝时候的刘宋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很凶猛的,北边一直打到山东和河北,西边攻克了关中地区,差一点儿就提前统一了全国,这有赖于两个出色的大将,西边是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北边就是南朝著名的猛将檀道济。这两个人都是死于自己人之手,比起王镇恶的死,檀道济更为冤枉。
檀道济的事迹不多说了,量筹唱沙巧退魏兵,树上开花从容撤军。不光勇猛非常,而且谋略超群,是北魏最忌惮的南朝猛将。刘裕生前就很看重他,临死的时候还托付檀好好为儿子效力。他儿子刘义隆继承了皇位,历史上称文帝,客观的说,这家伙不是个糊涂人,而且在政务上还是个好手,把国家治理的不错。可惜的是他有点儿忌讳檀的勇猛和威名,这就给小人进谗创造了机会。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是中国式的阴谋,一个小人使劲儿的挑拨,理由也模模糊糊,皇帝呢就顺水推舟下诏命令檀自杀。旨意到了檀那里,檀愤怒的头发上竖,折断手里的弓掷到了地上,大声的痛骂:“你们这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N年以后,北魏的越来越强大,不断的向南吞噬宋的疆土,一次魏的大军甚至打过了长江!宋文帝吓得向东逃到了镇江的北固山上。看着山下的魏兵自由往来,文帝哆嗦着嘴唇说:“檀道济要是活着,绝对不会让魏兵如此的嚣张。”
NO4 杨广杀高颖
冤枉指数:7
我们知道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他治理的天下是四面平八面光,好的不得了,历史上记载,他国库里存的粮食到了唐太宗的时候还没有吃完!而且自己还相当的怕老婆,跟结发妻子独孤皇后俩人恩恩爱爱,他老婆都过意不去了,说皇帝自古以来都是三宫六院的,你一个妃子都没有也不好,让天下人看了好象我不贤惠似的。就做主给他物色了几个妃子。
文帝手下著名的大臣很多,其中最有威望最得力的干将就是司徒高颖。这个人文武双全,打年轻的时候就跟随文帝,很多好主意都是他出的,而且居中调度,帮助文帝统一了天下。他德高望重,被百姓赞美称颂,连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很尊敬他。可是文帝死后,儿子杨广上了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开始玩命儿的糟蹋他老爹留下来的家产。高颖当朝,极力的劝阻他少干荒唐事儿,杨广惧怕高颖的威望,还不敢太胡来,但是心里很恨高颖。当时杨广手下有个叫杨素和宇文化及的,俩人儿都很恨高颖,嫌他挡在前面不允许自己接近皇帝,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就开始搜罗罪证,诬陷高颖。终于最后抓住了个什么把柄,不清不楚的把高给杀了。
高颖一死,杨广去掉了最大的一个心病,开始为所欲为,手下杨素和宇文化及也开始篡夺了朝政。不过杨广这个人很有意思,猜疑心特别重,跟任何人都不交心,他不管你是君子小人,今天宠你,也许明天心血来潮就找个理由作了你。所以杨素他们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舒服,有一次杨素病了,家里人说找个大夫看看吧,杨素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吃什么药看什么大夫啊,现在我死了,你们还能得到加封和赏赐。要是不识相的硬邦邦的活着,不知道哪天就被灭了族。”于是玩命的纵情欢乐,楞是把自己给折腾死了。这也算是诬陷高颖的报应吧。
NO3 唐庄宗冤杀郭崇韬
冤枉指数:9.5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甚至比他老爹都有本事。李克用死后,留下了不少干儿子,个个威望隆重,战功赫赫,有人就担心李存勖统帅不了这些人,劝他杀掉一些,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存勖不答应,他知道要统帅这帮人,首先要让他们心服!于是自己在投降的士兵里挑选了五百个骑兵,让他们骑白马使用银枪,号称银枪校节督。充当自己的卫兵,每当碰到硬骨头的时候,李自己就带着这些兵对他的干兄弟门说:“你们在这好好呆着吧,看我给你们打个样儿看看!”亲自冲上去把对方解决。结果手下的这些人越来越怕也越来越服。
同时李还注意提拔年轻人才,充实自己的班子,这个时候他选上了年轻干练的郭崇韬。郭这个人很了不起,真正是一个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人才。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服他,后来他一次次的立功,人们越来越佩服他,称他为唐的后起之秀。后唐立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始躺在功劳本上享受,但是这个时候有郭崇韬担任尚书仆射,尽力维持着,大局还好。后来,庄宗命令郭带着太子去讨伐四川,一路上,郭尽心尽力,用智慧和谋略很快的平定了蜀地,并且日夜的教导太子好好学习。太子呢,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性格有点儿叛逆,对郭的唠叨和管束很不耐烦。结果太子手下有个嫉妒郭的大臣就开始吹风,说:“太子啊,你看郭这个人太讨厌了,咱们杀了他吧,这样就没人管你了,你就可以好好玩儿了啊。”太子眼睛一亮:“真的吗?那你帮我把他弄死吧,我也讨厌这个家伙。”
于是一个暗杀阴谋就这样儿戏般的开始了,这个进谗的人在太子府里布置好了,就传太子的命令,让郭近来议事。郭一点儿防备都没有,在堂上看到了太子和他身边那个进谗的人。就上去磕头,刚刚跪下还没来得及说话,那个人抽出袖子里的大锤当头就是一下子,把郭当场给砸死了!
事后太子都有点儿害怕,那个凶手说:“这事儿简单,咱们罗织点儿罪名就好了。”于是编了一大堆瞎话,写了个本子给了庄宗。庄宗一开始看到了很吃惊,喃喃的说:“我跟郭认识的时间太长了,郭不会造反吧。”手下的一个戏子过来说:“咳,杀了就杀了,这有什么啊。现在太子就在四川,可不能逼急了他,不如就顺水推舟同意了吧。”庄宗也真是混蛋,拿起笔来批了个好字,还赏赐了“平叛”的有关人员!
这个在朝野造成了相当大的震动,很多大臣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庄宗真的是糊涂了。他的那些干兄弟也开始蠢蠢欲动。后来,太子由于没有了郭的辅佐,很快从四川被赶了出来,狼狈的逃回了京城,庄宗知道冤枉了郭,非常后悔,声望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一天夜里,庄宗的干哥哥李嗣源带兵冲进了皇宫。
NO2 宋高宗杀岳飞
冤枉指数:6.5
岳飞死的吧,可能还不算冤枉,为什么这样说呢。伐金的人多了。可是你不该提出“迎回二帝”这样的口号,结果口号一喊,把宋高宗给整了个不尴不尬,哦,我这儿费劲八力的指挥着伐金,把两个皇帝给接回来,那我往哪儿摆啊。
实际上,本来高宗对岳飞是非常信任和喜爱的,岳飞呢,本人没有什么背景,也不是出身世家。仅仅是因为作战勇猛被宗泽赏识,曾经对高宗提了那么一下。高宗就注意了这个人才,着意培养,短短几年,就提拔到了与韩世忠同级别的大将。后来岳飞在襄阳屯田,有人进谗说岳飞的权利太大,可能要造反。高宗根本不信,把书信包了一包给岳飞,表示我信的着你,以后再有类似的信都原封不动寄给你。岳飞特别的感激皇帝,于是对皇帝保证说:皇帝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攻克黄龙府,迎回二帝!高宗看了后立刻吐血。
终于,历史安排了一个倒霉蛋儿出来为皇帝承担责任了,这个人就是秦侩。这小子也知道岳飞不好扳倒,但是他抓住了皇帝的心理,一天,他战战惊惊的说到:“岳飞提的口号自然是能鼓舞人心,激励士气,可是皇上啊,天上不可以有三个太阳啊。”高宗心里一震。
NO1 崇祯杀袁崇焕
冤枉指数:10
袁崇焕在关外的宁远(今天的锦州附近)附近,死死的遏止了清兵进关的要道,使明朝可以腾出手来,专心致志的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屡次在宁远城下受挫,袁崇焕象堵在喉咙里的骨头,吞不下,吐不出。还生生的噎死了太祖皇帝努尔哈赤!
战场上解决不了的人,可以战场外解决。于是范文程出了个主意,让皇太极从蒙古借路,从科尔沁南下,进攻北京。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冒险行动,清军抛弃辎重,轻兵急进。这个时候的北京慌了神,正商议迁都的时候,袁崇焕从关外杀回来了,举朝欢腾。好消息一个接一个,袁崇焕在城外首仗打败了皇太极,现在两军正在城北对阵扎营。接着,北京城里开始有流言,说袁要和清军和谈,后来流言越来越神,说是袁私自把山海关防线打开了个口,放清军进关。皇帝的疑心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皇太极和范文程正在城外偷笑……
这时候一个太监赶回来了,他是从清军的俘虏营里回来的,说晚上睡觉听到了帐外的清军将领在庆祝,说袁崇焕马上要投降大清了,还要把崇祯作为礼物送给皇太极呢。崇祯一听就火往上撞,一点儿都没有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是怎么样从设防严密的清军大营里出来的。
后来的事情发展是非常让人痛心的,崇祯用了最残酷的刑罚对待袁,还发动百姓去撕咬袁的躯体。百姓们不知所以,上去纷纷割袁身上的肉,有一个最优秀的刽子手,整整刮了3543刀后,离3600刀还差57刀的时候,这个骂声不止的终于断气了,创造了当时的大明律最高纪录,于是《大明律》后来有了新规定:凌迟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而这个纪录,后来再无人能打破这样对待功臣,让所有忠于大明的将领齿冷。后来洪承畴在松山大战中被抓后,在清军中发现了投降过来的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开始厉声痛骂:“国家有什么地方亏负了你?”祖大寿丝毫不以为侮,厉声回击:“袁督师又有什么地方亏负了国家!”洪无语良久,后归降。
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呢?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 ,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范文程祖籍江西,出生于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 ),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仗剑谒军门”,参加后金。清太宗时,为主要谋士之一 ,深受倚赖, 凡犯明的策略、策反汉族官员、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投奔努尔哈赤后,对清廷一片忠心,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经历的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他自己知道他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所以在他监修太宗实录时,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这样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但从各种史料里,从我们能见到的记载里,也足可以看到范文程确是一代名臣。时势造英雄,有他这样的人辅佐,清朝受益匪浅。他最后多次因病上疏请求休养,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还想病愈之后再来召用。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离开朝廷“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就这样平安地度过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汉奸"最高的评价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不囿于民族偏见,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英才称号。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的难言之隐:10个老婆却没子嗣
范文程说通俗一点,就是汉奸。
这小子还是南宋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
他的家里也深受大明的优待,曾祖父曾经官至兵部尚书。
范文程18岁就考取了秀才,在辽东居住。可惜随后多年时间,范文程没有进学,始终是一个秀才。
在大明,秀才有些特权,但无法做官,不能满足范文程自己的政治欲望,也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当时辽东属于文化荒漠地区,范文程在哪里尚且不能进学,考中举人之类,在全国就更没有竞争力了。
就是因为范文程明白走科举考试,很难在大明出头,而满清急需要汉人谋士,这才决定背叛祖国。
所以,清军攻占抚顺以后,范文程主动去投靠满清,成为满清麾下的大汉奸。
据说当时努尔哈赤大喜,对手下人说:“这可是名臣的后人啊,你们可得对他好好尊重啊!”
为什么努尔哈赤这么说?除了范文程是兵部尚书的重孙子,范仲淹的后代,也是因为他是有能力的秀才。当年满清麾下都是一群武人,没几个识字的。
在捧着本《三国演义》都能当军官教材的军队里,范文程的秀才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算是一流学者。
这说明,范文程非常擅长投机,他投的很准,很快成为皇太极心腹。
诚然,范文程这个人能力非常强,对于满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都有很大的贡献,堪称开国重臣。
但此人身为汉人,投靠异族甘做鹰犬,反而自己的同胞,实属人品低劣的民族败类。
范文程的所作所为,其实同汪精卫没啥区别,一丘之貉而已。
比如,明军围攻大安口城,范文程披甲上阵,率领枪炮手,斩杀很多明军。
再比如,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范文程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满清几乎每一个大规模军事举动,都有范文程的身影。
就是在范文程的献策先,不知道多少汉人因此被杀。范文程的官帽红缨上,染满了自己的同胞的鲜血。
其实范文程投靠满清之前,满清在东北已经胡作非为,大肆虐杀辽东汉人,侥幸没死的也被他们当做奴隶。就这种情况下,范文程也主动去投靠,说明此人对同胞的死活毫不在意,是个无耻小人。
自然,范文程过的也不是很好。满清是异族朝廷,实权派众多,互相倾轧,毫不留情。范文程也被迫陷入政治斗争中,几次差点完蛋。
更倒霉的是,他的老婆竟然被多铎抢走了,范文程不但戴了绿帽还遭受了奇耻大辱。
这也算是报应吧。之前满清官兵对于汉人老百姓,欺男霸女,无所不为,范文程助纣为虐,最终搞到自己的头上。
范文程是清朝第一汉臣,历经四朝为什么却被称为汉奸?
在清朝的历史上,多尔衮绝对是一位中坚人物,为大清的繁荣和疆域的开拓,做出别人无法比拟的贡献。皇太极死后,新帝顺治年幼,而清朝面临着刚入关,危机四伏,作为摄政的多尔衮成为大清的脊梁,四处征战,稳固了大清200多年的基业。多尔衮是一个悲情式的人物,两次问鼎帝位失败,一生最喜欢顺治,而当自己死后不到2个月,顺治竟然免掉了多尔衮所有的爵位,拔棺鞭尸。这些可能还不是最悲情的,最悲情的是,辉煌一生的多尔衮娶了10个媳妇,竟然只有一个姑娘,连一个儿子都没有,无法延续烟火。那么,多尔衮为什么没有儿子呢?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清朝还没有摄政王,而多尔衮是第一代摄政王,开辟了大清王朝一个新的制度。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于1612年11月17日,死亡于1650年12月31日,属于英年早逝类型,刚刚39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1626年封贝勒,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1641年至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 *** ,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说起多尔衮身边的女人,那实在是太多了!他的一生,妻妾有十多个!有名有姓、能够知道其父母是何人的就有六妻四妾!这六个妻子是:结发妻子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台吉吉桑阿尔寨之女),死后被多尔衮私自上谥号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娶福晋佟佳氏(尚书孟噶图之女);三娶福晋扎尔莽博尔济吉特氏(根杜尔台吉之女);四娶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拉布希西台吉之女);五娶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索诺布台吉之女,即原豪格的福晋);六娶福晋朝鲜李氏(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
他的四个小妾是:察哈尔公齐特氏(布延图台吉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杜思噶尔卓农台吉之女)、济尔莫特氏(帮图武之女)、朝鲜李氏(李世绪之女)!在这十个妻妾当中,只有他的第六位福晋朝鲜李氏给他生养了一个唯一的女儿东莪(é)!其实这个朝鲜李氏是多尔衮在征服朝鲜的过程中,从朝鲜王宫里面抢来的!只是因为她替多尔衮生下了惟一的女儿,才被册封为福晋的。多尔衮倒台后,东莪被送给了多尔衮的侄子、多铎的儿子信王多尼。
既然多尔衮所有妻妾当中,只有这个朝鲜李氏给他生养了惟一的一个女儿,这就有个问题需要我们必须做出回答:为什么多尔衮的其他妻妾都没有生育呢?问题出在谁身上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没有记载!我这里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应该说,多尔衮的其他妻妾都没有生育,原因在于多尔衮一直有病!为什么我要说原因在于多尔衮呢?历史上记载,多尔衮长得虽然很英俊,但是从小人就比较消瘦,三十岁左右就经常病。得病的原因,根据他自己说,是由于在1640年松锦大战前后费心造成的。
至于病症,历史上记载他是“怔忡之症”、“风疾”和“咯血症”。什么是“怔忡之症”呢?中医上讲的“怔忡之症”指的是西医上说的心血管方面的病。分为以下几种:性心肌炎、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下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等。“风疾”就是我们现在中医所说的中风,西医分为以下几种: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等。“咯血”,是中医上的说法,西医分为以下几种:肺结核引起的咯血、支气管扩张症引起的咯血、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咯血等等。
由此看来,多尔衮的病还是比较严重的。既然多尔衮一直有病,那么,东莪这个孩子是怎么来的呢?巧了,他惟一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女儿则恰恰是在此之前的1639年前后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出生的。而此后的多尔衮再也没有过自己的孩子,这是当时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由于多尔衮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弟弟多铎有八个儿子,所以多尔衮后来就把多铎的五子多尔博过继了过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孝庄皇太后作为一个女人,她知道,她与多尔衮的接触是很安全的。再怎么接触也不会产生那种让她突然怀孕、让朝廷尴尬的现象。
因此,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之间,应该早就有更加密切的接触了!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两个人,毕竟一个是英雄,一个是美人!他们之间出现点色彩,当时的人们还是很容易接受的。所以,才有了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多尔衮与大学士范文程的密议定计,才有了众位大臣的附从此议。
哲哲皇后是好人吗,自古后妃善妒,可是哲哲皇后为何愿意和侄女大玉
范文程出生于明朝末年的辽东。这个时期的朝廷是宦官把持,奸臣当道,朝里朝外一团糟。没有好的统领者,地方官员称霸一方,把老百姓压迫地揭竿起义。老百姓吃不暖,睡不好,更别说能够一展抱负,出人头地了。范文程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看到老百姓有家不能回,有学不能上,有理想却没有实现的可能之后,明白了这样的王朝不会有太长的寿命,跟随这样的朝廷混日子,自己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而当时,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给了范文程一心希望,因为无论是从整治军队很严明,还是国家治理和谐,都要比明朝棒。范文程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以让自己一展拳脚的希望,于是他投靠后金。虽然努尔哈赤为外族人,但是,在这里,他能够得到重用,努尔哈赤看重他,这叫知遇之恩!
他的政治理想和才华得以施展,英雄如若能有用武之地,那么他将为之放下一切。这应该是他忠于清朝,效力四代君主的主要原因吧。还有人说对于放弃自己的国家而为其他国家效力,这并不是范文程所想看到的,不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够不顾自己被后代骂,也要为了广大的老百姓谋平安,谋幸福;宁愿担着一个卖国贼的名义,这样的气节,这样的度量,这样的谋略,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个也比较过了,不能因为他范文程是范仲淹的的后代,就给他带上一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帽子啊!作为一个秀才,忠君爱国乃是其必备的本质,显然范文程没有,所以这个汉奸的帽子是摘不掉了!后来漂亮媳妇儿被抢,戴绿帽子想必也是报应,他的老婆竟然被多铎抢走了,范文程不但戴了绿帽还遭受了侮辱。当然了,相比于钱谦益,洪承畴这样拿着国家俸禄优待的朝廷官员,范文程的投降倒还没那么不可接受,毕竟他当时只是一个穷酸秀才,没有受到明朝什么恩惠。再者他身处辽东,其对于女的接受度本来就比关内要高,投降倒也情有可原。
其实说得更直接一点,古代只有忠君,没有爱过一说,就是一臣不事二主。范文程以布衣身份投靠清朝,并终身事清,不是贰臣。清入关时,范文程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既有利于清取得,客观上也保护了中原百姓,范文程做的也没有错。说他是汉奸,着实有些过分了。 只能说,他没那么伟大,但也没那么可耻!总得从历史来看,范文程能够投靠清朝,成为大清王朝的肱股之臣,应该说这一举动是弃暗投明,奔向光明,至少对于他个人来说是这样,他的抱负至少是实现了。不过讽刺的是,他一心忠于清朝,最后却被乾隆这个大猪蹄子给放进了《贰臣传》。
倾城倾国是什么意思?倾城倾国成语造句和典故
自古后妃善妒,可是哲哲皇后为何愿意和侄女大玉儿共侍一夫?
首先,在清朝共侍一夫应该不算什么大事,其次,哲哲能让大玉儿嫁给皇太极,是因为她要稳固自己的地位,更要长期维持科尔沁和后金的关系!
哲哲的娘家是科尔沁部,那时候,皇太极的后金和科尔沁部关系较好,哲哲是皇太极的大福晋,可是,如果皇太极称帝,那哲哲自然就是皇后了,这本来是件高兴的事情,可是哲哲却被一件事情所困扰!
哲哲是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女子,很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她和皇太极结婚有好几年了,两人关系非常之好,大家也都看在眼里,可就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无所出,也就是没有孩子,要知道,皇太极真的当了皇帝,她就是正统的皇后!
古代无子属于大不孝,而皇后没有孩子,不利于国家根基的稳固,并且,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她的地位就有可能会被撼动,连带着,科尔沁部的地位也会有所动摇!
所以此时,不仅哲哲着急,科尔沁部娘家人也非常着急,为了各自的利益,科尔沁部和哲哲决定共同为皇太极再次选妻,当然,这个人一定要是科尔沁部的女子才行!
哲哲是博尔济吉特家族的人,那么,如果在这个家族再选一位女子,因为是同一家族的,可能矛盾就会少一些,而且要选年龄较小的,比较好 *** !
能满足这些要求的,是一个叫布木布泰的女子,她当时10岁,是哲哲的侄女,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剧中叫大玉儿!接下来的3年,科尔沁部的人精心 *** 她,在她13的时候,将她顺利地嫁给了皇太极!
山河恋哲哲做皇后了吗做成了。 在第27集
皇太极听玉儿说如果小阿哥认哲哲为母亲,就即保了阿哥也能立哲哲为皇后,两全其美,心中一动有所考虑,答应祭祀让上天来决定封皇后的事。玉儿祈祷明天开始就是风平浪静,有新的开始。祭祀开始皇太极说听到上天安排要让小阿哥认哲哲为额娘,和玉儿一起照顾他,并宣布上天安排明日吉日正式封海兰珠为皇后,哲哲、玉儿、娜木钟晋封为妃。 众大臣见皇太极如此坚定也都敢怒不敢言。海兰珠身穿凤袍大笑为卓林报了仇,哲哲突然出现告诉海兰珠,杀死卓林的幕后真凶是皇太极,因为不想失去她,海兰珠大惊。 册封仪式正式开始,海兰珠却一直未到,皇太极赶去见海兰珠正在为卓林烧着纸钱,皇太极被逼承认自己是卓林的凶手,海兰珠抱起儿子夺门而出。海兰珠欲抱着儿子跳楼自尽,被皇太极抢回阿哥,珠却失足掉下城楼倒在血泊之中。哲哲终于穿上凤袍,母仪天下,但册封时皇太极却回避不到 哲哲皇后为什么同意皇太极娶自己的侄女为妻这位知友,"哲哲皇后为什么同意皇太极娶自己的侄女为妻",这是因为清初皇帝们的婚姻,大都充满了政治色彩。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妻妾共有十四人,其中七位妻妾的纳娶,都是因为政治联盟。清初满蒙政治联姻盛行,据《清皇室四谱》第二卷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有蒙古妻妾七人,占其后妃总数的一半左右,清世祖福临有蒙古妻妾六人,占其后妃总数的三分之一。
皇太极在22岁时,,太极也受命于努尔哈赤,在1614年带着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远地迎娶了博尔济吉特哲哲,也就是孝端文皇后。那么后来自己的两侄女嫁给皇太极,这姑侄三人共侍一夫,背后又有什么真相呢?
要说起这三个姑侄必须要从她们的家族说起,她们都姓博尔济吉特,那博尔济吉特是满语的音译。他还有另外一个更让人熟悉的音译便是孛儿只斤,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姓氏成吉思汗的后代。这个博尔济吉特家族在十三世纪的曾经称霸整个亚欧大陆,但到了明朝末期已经衰弱了,但却时时不忘祖宗的荣光,为了保住黄金家族的荣华富贵,他们开始广结善缘,几乎跟周围的所有强大部落都通婚。
光有政治基础是不行的,关键是孝庄的姑姑哲哲皇后,与皇太极过着浪漫的生活之后,原来她换上一种不会生育的病,和皇太极在一起七八年都无一子,七八年无子的时光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被爱情滋润的哲哲皇后,有时欢喜有时忧,喜的是有个自己深爱着的丈夫,忧的是始终不能为他生下一子。那时候婚姻并不是光靠爱情来维系的,在后金时代,是以封建领主承袭制的,倘若哲哲再不能生子,她女主子的位置是很难维持的,那么自然她的婚姻也会受到波连。更重要的是,在皇太极以后,旗主以及大贝勒,还有汗位,恐怕会由侧室所生的豪格继承。到那时,自己和背后的家族在被侧室地排挤下,最终会落得个撒手大权,名落孙山。
这种情况下,博尔济吉特哲哲没有儿子,她自己的地位是很难保证的,最重要的是,科尔沁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如果和汗位继承人没有血缘关系,那么就很难保证科尔沁家族的利益。命十年,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子吴克善又送自己的妹妹与皇太极为妃,此女即庄妃。而这庄妃也是皇太极宫中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亲侄女。
这位庄妃可了不得,13岁就嫁给了皇太极,一生辅佐了三个男人,培育了两个皇帝,有一个当皇帝的儿子顺治,还有一个当皇帝的孙子康熙,她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
皇后哲哲是谁清太宗孝端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哲哲,系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女儿,生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薨于1649年(顺治六年),享年51岁。崇德元年,皇太极并封五大福晋,孝端文皇后为国君福晋,正宫皇后,居中宫。其父莽古思死后追封为和硕福亲王,立碑于墓,封其母大妃为和硕福妃,使大学士范文程等册封。福临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
是这个人吗?我记得她好像还是孝庄的姑姑 哲哲皇后怎么死的是患病而死。
孝端文皇后(1599—1649)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为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姑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后金逐渐重视与蒙古的联盟,哲哲也因蒙古受到重视,地位逐渐上升,清太宗时为国君福晋、中宫皇后。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孝庄文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无徽号。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顺治七年(1650年)二月,葬于昭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号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生三女。 哲哲皇后为何把皇太极推向别人身旁,这里有什么隐情吗?她是希望维持自己家族的权威,随着自己年纪渐长,皇太极不会像原来那样喜欢她,她就需要与自己一条心的人来和自己一起维护家族地位。
哲哲皇后的性格自从皇太极登上后金大汗宝座直至去世,共计十七年,哲哲始终稳居中宫地位,根据这点来推测,她主持内宫各项事务,还是令皇太极满意的。是一个平和端庄温柔大度贤惠,母仪天下的皇后形象。
哲哲当时还没有子嗣,又不是发妻,为何却被皇太极立为皇后?按道理来讲,在封建王朝中,皇后一般都是皇帝的正房。如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娶了老婆,做皇帝以后,是可以直接将正房纳入后宫并封为皇后的。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历史上有15个老婆
地位最大的就是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其实,《清史稿》中也是有记载的,皇太极在娶哲哲之前,还娶过2个老婆,她们分别是嫡福晋钮祜禄氏和继福晋乌拉那拉氏。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换“汗”为皇帝,随后他被称为清太宗。
在之后的封后宫时,皇太极将哲哲册封为皇后,哲哲因此成为清王朝建立后第一位被册封的皇后。钮祜禄氏是皇太极年轻时的老婆,满洲镶黄旗人。她出生于名将之后,是开国元勋额亦都的女儿。额亦都可是努尔哈赤的一员猛将,他不但骁勇善战,还特别忠心,因此努尔哈赤对他非常器重。
努尔哈赤做主让正值婚娶之年的皇太极,娶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以示对额亦都的恩宠。
此前,努尔哈赤为政治目的,曾将第4女穆库什嫁给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但后来布占泰背信弃义,努尔哈赤出兵灭掉乌拉部,又把穆库什叫了回来。由于额亦都征战有功,努尔哈赤便以赐婚的形式,将女儿穆库什嫁给他。这对新人年纪可相差30多岁呢。不过,正是凭着这样的联姻,努尔哈赤在驾驭这些猛将时,他们才更加卖命。
后妃(6)侄女(2)成语名称: 倾城倾国 qīng chéng qīng guó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倾城倾国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倾城倾国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倾城倾国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近义]? 绝色佳人、倾国倾城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百科解释如下:
倾城倾国
汉朝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 目录 ? 《倾城倾国》 ? 《倾城倾国》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书摘[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倾城倾国》[回目录]成语倾城倾国
拼音qīng chéng qīng guó
解释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出处《诗·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事例所谓~者,盖一城一国之人皆倾心而爱悦之。 ★宋·袁文《瓮牖闲评》第二卷
近义词绝色佳人、倾国倾城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汉朝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髆,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
《倾城倾国》[回目录]版权信息[回目录]
作 者: 凌力 著
出 版 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
字 数: 466000
页 数: 473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87530209059
包 装: 平装
定价:¥29.80
内容简介[回目录]《倾城倾国》是一部描绘明亡清兴、易主的长篇历史。
明朝崇祯帝虽然一心励精图治、挽救危局,但是他刚愎自用、残忍多疑,屡屡自坏长城。外有清朝的崛起,雄心勃勃的皇太极君臣志在问鼎中原;内部宦官乱政,权臣倾轧,贪官横行,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岌岌可危。智勇双全的登莱巡抚孙元化等贤臣良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决心在明清对峙的前沿建立起牢不可破的要塞。然而,各路政治势力的角逐缠斗,各种社会偏见的搅扰,崇祯帝的反复无常……最终使孙元化等人的努力付诸东流。崇祯四年,“登州兵变”发生,军事力量此消彼长,明王朝“黄钟尽毁、瓦釜雷鸣”的败亡结局无可改变。深刻揭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清王朝取代腐朽没落的明王朝的历史必然。
宏伟开阔的战争场面,勾心斗角的宫廷矛盾,缠绵悱恻的男女恋情,凄惨悲凉的亡国境况……一幅幅复杂深沉的社会生活画面,渗透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层次的思考。
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语言优美,风格庄重典雅,是当代历史中的佼佼者。
作者简介[回目录]凌力,著名作家、清史专家,现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42年2月生于陕西,1965年毕业于中国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历史《星星草》《少年天子》《倾城倾国》《暮鼓晨钟》《梦断关河》,散文集《蒹葭苍苍》,历史读物《清宫悬案》等。其中《少年天子》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梦断关河》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凌力的历史文学创作忠于历史而不拘泥于史实,在占有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既写出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呈现给读者鲜活真切的历史场景和丰满动人的艺术形象,又以曲折巧妙的故事情节令人如醉如痴、不忍释卷。
本书是作者代表作之一,贯穿《明亡清兴三部曲》的一些重要人物陆续登场,明清易主之际的历史风云、人物命运动人心魄……
书摘[回目录]第一章
落日之前,烟尘滚滚,大金国八旗骑兵如同一股股奔腾的洪流,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把坐落在重峦叠嶂之中的永平府城团团围住,数万女真铁骑在同声怒吼:
“速促那!哇——”
“速促那!哇——”
“速促那!哇——”
这怒吼好似平空爆发的骇人闷雷,天宇震撼,大地颤抖。三声呐喊方停,余音还在原野上回荡,却听角声四起,八旗军环城立营。
旗帜如林,十彩辉耀,鼓荡着北风,猎猎作响。
阵阵马嘶,此起彼伏,在长空回荡。
粗犷的笑语,野蛮的叱骂,被呼啸的北风送出很远。
重围之中的永平城,四门紧闭,城墙上阒无一人,千门万户无声无息,仿佛鸡犬尽都死绝。
城外东北一隅,山坡上营帐重重,熊腰虎背的小校们正把串灯吊上高高的灯杆。灯下一人,貂帽戎装,抚髯远望。他腰悬宝剑,胯骑战马,夕阳照着他魁硕的身体,北风掀动他宽大的褐色披风。此刻他眉宇间流溢着的忧郁和柔情,与他威风凛凛的外貌、与周围弥漫着的腾腾杀气极不相称。
他凝望着、慨叹着,竟吟哦出声: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章京,又发雅兴了?”背后突然有人这么问,洪亮、爽朗,笑声随之滚了过来。范文程不用回头便知是谁,连忙翻身下马,单腿跪倒:
“给汗请安。”
“起,起。”金国大汗皇太极下了马,三十多名侍卫在他身后八字排开,静静地站得笔直。他满脸笑容,细长的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好奇:“你在独个儿念什么?可是南朝的诗词?讲给朕听听。”
范文程笑道:“好教大汗知道,这是我家祖上范文正公的名篇哩!”他把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渔家傲》细细讲了一遍。皇太极静静听着,目光投向积雪的远山。侍从们早为主人布好坐墩,两人却都没有坐的意思。
“好一个龙图老子!”皇太极听罢,大声赞叹,“不过,‘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免颓丧了些。上午,朕道经碣石山,不由想起先生你讲的曹操征乌桓和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才是雄才大略呢!”
“所以,”范文程沉静地笑笑,“先祖志在做一代良臣,曹公却具帝王之量呀!”
是说古还是比今?这一语双关,引得皇太极哈哈大笑。范文程的机敏使他非常满意。
“范章京,”皇太极在黄龙绣墩上一盘腿坐定,“你又为大金立了一大功!反问计已经奏效,南朝小皇帝果然把袁崇焕下了狱。除掉他,咱们可就没对手啦!哈哈哈哈!”
范文程耸耸眉头,惊讶道:
“真不料这般容易!……崇祯多疑,自坏长城,足见明朝气数已尽了。”
“正是哩。朕想乘此良机,取永平为家,攻破周围城池,连成一大片,也好打开关内关外通道。”
范文程沉吟片刻,说:“只怕他各路勤王兵马齐聚京畿,我们还是难于撑持的……”
皇太极大手一挥:“那有什么,敌不住便回关外,下次再来,我们又不失什么。若能立住脚,岂不是好?”
范文程正视皇太极,面色严肃了:“大汗,若想立足,则严明军纪,禁止滥杀无辜,就不能不……”
“好了好了,先生放心就是。”皇太极笑着抢过话头。
亲随侍卫库尔缠来报:诸贝勒已齐集帐下候驾。
皇太极站起身:“这永平城已劝谕再三,不肯归降,理当今夜攻破!城破之时,可就难说什么不滥杀了,规矩如此……走吧,去寻一个攻城口。”上马之后,他勒住躁动不安的青骢:“范章京,今晚你往遵化守城去吧。遵化城得来不易,旁人去朕还不放心哩!”
一听说要攻破永平,贝勒们兴高烈,顿时精神百倍。只有这种拒降的地方,他们才能放手屠戮掠获,各显英雄。这回出征伐明因是大汗亲率,规矩比老汗王还大,拘得人怪难受,有了这么个任情舒放的机会,谁不快活!所以绕城跑马选攻击点很是快当,众人几乎没有异议,全都赞同大汗指定的西北、东南两角,一正一佯。
如果不是一桩意外,那么,明天拂晓,这个死寂的永平城就要热闹了!多少财富、人口、美女等着他们去取,三天之后大汗才会下封刀令,能整整杀它三天,够痛快!
这当儿,两名侍卫押来一人跪在大汗马前,说是前哨所擒,不敢自专,特地献上。
众人都有些纳罕,纷纷围上前来。
贝勒济尔哈朗心疑,催马近前看了一眼,暗暗吸了口凉气,说: “大汗,是刘爱塔的侍从!”
御用青骢猛地昂头一跳,皇太极勃然变色,用可怕的声音吼了一句:“刘爱塔!……”
济尔哈朗转向俘虏:“说!刘爱塔在哪里?”
俘虏必是横了心,回答很平静:“刘兴祚将军奉命率兵驰援沙河,闻说金国大兵已到永平,故直奔太平寨。遇见北兵押了掠获的南朝人在途中吃饭,刘兴祚将军袭斩五十级,令我等携首级往官厅请赏。”
“刘兴祚是谁?我在问你刘爱塔!”济尔哈朗倒不发火,皱着眉头追问。
“刘兴祚便是刘爱塔。他归降南朝,阁部大人特地为他改了名字,是兴隆明祚的意思……”
俘虏话未说完,刀光一闪,头颅忽然飞去,一腔血立时喷溅好高,无头的躯体随之倒地。这种场面众人司空见惯,并不在意。但看到动刀的是皇太极本人,无不惊异,大金国汗亲手杀这么个无名小卒,未免有失身份。
这一刀却使皇太极的愤怒得以发泄,涨红的脸和凸出的眼睛渐渐复原,气息也渐次平静,他板着脸对贝勒们说:
“朕的意思,擒获刘爱塔,胜得永平城!……他忘朕恩养,竟敢诈逃!今日送来手头,真乃天意!”
他眼睛阴沉,声音沙哑,每逢到这种时候,谁都不敢抬头看他。
“阿巴泰!济尔哈朗!你两个各率三百骑兵追杀刘爱塔,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处置了刘爱塔再破永平!”
阿巴泰瞥了瞥济尔哈朗,眼里透露出不满:一个人竞胜似一座城池?济尔哈朗连忙眨眼示意接旨,二人领命去了。诸贝勒也各归营帐。范文程留在最后,迟疑片刻,走近皇太极低声说:
“大汗,刘爱塔有罪,但……”
“范章京,大兵伐明,降者不扰拒者戮,朕已明谕天下,何况背恩叛主,死有余辜!刘爱塔不杀,何以警来者?”皇太极脸色已平静,眼中却还透着执拗。
“刘爱塔毕竟不同……”范文程还想说什么,皇太极脸上突然涌来~片红潮,一挥手,背转了身:
“范章京,遵化守城,请多费心……”
范文程心事重重的背影消失在暮霭中。皇太极心烦意乱地踱来踱去,抬眼望了望西天最后一抹晚霞,一颗星在云丝边闪烁。他站住不动了。
“大汗,奴才请随阿巴泰贝勒擒拿刘爱塔!”有人跪在脚边低声请求。
“你?……”皇太极听声音知道是亲随侍卫库尔缠,静默片刻,终于叹了口气,说,“去吧!……”
滦河的这一段,宽不过十丈,却水深流急,最冷的时候也不封冻,何况已是“七九河开”的季节。
右岸伸展出一片平滩,明军大队人马在这里歇脚:有的河边饮马,拾柴生火炊饭;有的背靠背坐着打盹,或者干脆头枕鹅卵石横躺着呼呼大睡。他们穿着各色各样破旧不堪的绊袄、罩甲、战裙、遮臂;戴着生锈的铁帽、头盔、红笠帽、五色扎巾,跟手中的斧钺刀枪一样,多是百年前祖爷爷辈留下的古物。五六千人铺满河滩,像是盖了一张破烂龌龊的地毯。
杂沓的马蹄声由远而近,蓝色旌旗如同一团蓝色的云飘来对岸,数百名金国骑兵不紧不慢地沿河行进,鲜明的甲胄在阳光下闪亮。
自从去年十月金兵南侵、围攻京师以来,从山海关到北京,整个滦河流域都成了明、金交锋的战场,犬牙交错,你来我往,两军猝然相遇的事很平常。有时会成为一场遭遇战,有时也可能各有各的使命,互不相扰擦肩而过。今天的形势,本应是后者。但是,蓝旗骑兵过于整齐强壮,他们的马过于矫捷神骏,他们的神气过于洋洋得意,使右岸河滩上几乎不能称之为军队的明军兵勇们火冒三丈、气冲牛斗,仗着人多势众,也许还仗着河水阻隔,竟忍不住地大声叫骂:
“臭鞑子!去奔丧啊?”
“骚胡狗,挨千刀!”
一呼百应,河滩上空骂声喧嚣。蓝旗骑兵们不知出了什么事,住马停下,向河滩张望。
明兵越骂越上劲,搬出了祖传的看家本领:
“我X你奶奶!我X你姥姥!”
“X你妈!X你祖宗!”
“我X你老婆!我X你姑娘丫头!”
大金国那些不上阵、未谋面的女人全都遭了殃,无一幸免。蓝旗兵们惊愕地听着,想必有通事把这阵臭骂的意思讲明了,岸上猛烈爆发了大笑,闹哄哄的如在擂鼓。乱了片刻之后,竟由队伍中驱赶出四五十名妇女,或老或少,或丑或俊,有的身着绫罗,有的布衫褴褛,但短袄长裙,都是明朝妇人装束,一个个掩面捂嘴低头哭泣,踉踉跄跄跪倒在河边。只见一名戎服金将用流利的辽东味汉话隔河大喊:
“看见了吗?这都是你们的妇人!你们的奶奶姥姥,你们的老婆、女儿、娘!尽都被爷们X够啦!你们反想X人?有脸吗?哈哈哈哈!……”
“轰!”河岸上又腾起大笑。河滩下一片寂静。
“哗啦”一声响,蓝旗下的领队拔出长剑在头顶一挥,大吼:“哇!速促那——”
“哇!速促那——”狂野的吼叫轰然如雷,几十名骑兵激箭般飞出队列,冲向河边,挥刀砍倒了临河而跪的十数名妇女后,连人带马跃入水中,似要浮渡过河。
河滩上悚然失色、呆若木鸡的明兵中,不知谁惨叫一声:“天啊!逃命哇!”数千明军顿时大乱,掉头狂奔,如失魂魄,丢盔弃甲,互相推挤。不到一顿饭工夫,六千大明官军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数十具死于挤撞践踏的尸体。
浮渡的金骑兵只前进了十数步,便勒马停住,望着逃窜的对手,和大队一起鼓掌大笑。
阿巴泰没有笑,他一直冷眼静观。此时厌恶地骂一声:“熊包软蛋……济尔哈朗,我们不在这儿耽搁了!”跟这样的对手打交道,真是乏味!他的脸拉得更长了。
“是。”济尔哈朗是阿巴泰的堂弟,语气带着恭敬。他看看河边,还活着的女人们互相搂抱着哀哀哭泣,道:“把那些累赘……都杀了吧。”
他俩昨晚奉命后立即出发,时分,以拒降为名攻屠了一个村庄,便在那里宿营。天亮前探哨来报:刘爱塔率军二百人由太平寨去山海关,他们决定在途中拦截。集队出发不久,就遇上刚才河边那一幕。没料到各佐领不少弟兄战马上都绑了一个掠来的女人。杀掉当然干脆,总是一份资财玩意儿,就没有更好的法子?阿巴泰想了想,说:
“差十名甲兵押回大营收管,各人做好记号,回去后再领。”
少了女人的拖累,行军加快了,不久就接上了前哨。哨官请两位贝勒爷登上小山,眼见那队打着“刘”字旗号的人马正远远走来。阿巴泰和济尔哈朗一齐盯住旗下棕红白蹄马背上的骑者,半晌,不约而同地自语道:“是他!……”
阿巴泰表情活跃多了,兴奋地扫了堂弟一眼,说:“刘爱塔可不像刚才那群熊包蛋。你我要小心对付!”
被这许多人眷注的刘爱塔——刘兴祚,正在他的“刘”字大旗下缓辔而行。三十二三岁年纪,身材挺拔,动作洒脱,一看而知马上功夫到家。面白微须、修眉俊目,可以想见十多年前是个漂亮人物。他率领的这队人马和一般杂牌明军一样,锣齐鼓不齐,衣装已破旧,军械不成样子,但他从不回顾,只管领头前进,仿佛那是一队精兵,仿佛他是凯旋的将军。
他身后随行的侍从亲兵可不像他们的主将那样沉默寡言,正小声议论着眼前那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兵部尚书兼蓟辽登莱总督、天下无人不知的抗金名将袁崇焕,在金兵大举南下围攻京师的危急关头,竟被发现是通敌卖国的内奸,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
“娘的!他袁崇焕也有今天!真是报应!”毛承禄满脸大胡子,眼睛瞪得赛铜铃。他原本姓王,投奔皮岛毛文龙后被认义子,改姓毛。
“谁知道哩。兴许是咱大帅讨命追魂也说不定!”高大魁梧的孔有德,是典型的辽东大汉,长相憨厚,甚至有些呆气,说完就傻呵呵地笑了。
同是辽东人,耿仲明却灵巧俊俏,灵活的眼睛飞快地朝众人一扫,压低声音:“论起来,上天有眼,也算冤冤相报,可要说袁督师是内奸,我还真有点难信呢!……”
一时,众人都不做声了。
他们这些人,心头的天平和京师内地人不一样。满洲人占辽东,杀得他们家破人亡,只得逃出故土投奔毛文龙以图复仇。袁崇焕在大明军屡战屡败屡退、丧失大片国土之际,砥柱中流,宁远大捷打败了努尔哈赤,宁锦大捷打败了皇太极,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曾是他们最崇敬的英雄。英雄竟然杀掉了在危困中收留并重用提拔他们的恩人毛大将军,这笔账又该怎么算?
“哎,你在看啥?”孔有德捅捅刘兴贤,因为他一直呆呆望着远方,“咋不说话?”
刘兴贤愁眉苦脸地瞥了孔有德一眼。他是刘兴祚的弟弟,身形相貌都小了一号,却显得猥琐、怯懦。他小心翼翼地四下瞅瞅,策马贴近孔有德,探过上身耳语道:“孔哥,只求你尽心尽力保住我二哥,我们刘家就指望着他啦!”
孔有德耸耸浓眉:“这是咋的啦!”
“唉!要是还在皮岛,也就罢了。如今天天跟金鞑兵照面,一旦知道二哥的行踪,他们必定要来擒拿;一旦被他们拿去,怕要碎尸万段了……”
“咋会呢!”
“你不知道,”刘兴贤声音更低、眉头蹙得更紧,“如今这位大汗,早先最喜欢二哥。在那边二哥叫刘爱塔,便是大汗起的名,依着辽东话‘爱他’的音……哎呀,来啦!”他神色突变,尖叫出声。
前面山路转弯处,忽然漫出一片尘土,如同**的雾,雾中杀声震天,一团蓝旗骑兵裹着风沙从黄雾中涌出来,直奔“刘”字大旗。
刘兴祚脸上出奇地镇静,只对后队做了个手势,兵勇立刻散开,排出迎战队形;他伸向后队的手又向下一压,骑兵们立刻翻身下鞍,拉着战马一起卧倒。这真及时!随着一声响箭的尖啸,强劲的羽箭如密密飞蝗掠着他们头顶飞过,奔涌而来的人马已看得清面目,听得清吼叫声了:
“杀刘爱塔呀!——”
“杀刘爱塔!——”
刘爱塔却不卧倒,只用长刀和弓左右挥动,拨开射来的箭。他确实灵活敏捷,箭雨过去,只左胸甲和右臂甲上各着了一箭。
阿巴泰已经逼近,满脸亢奋,狂野的光芒在黑眼睛里跃动,大吼着:“刘——爱——塔!——”
刘爱塔挥长刀“当”的一声架住阿巴泰砍来的宽背金环大刀,左手扔了弓,迅速拔掉身上那两支箭。两人对视的一刹那,阿巴泰满眼鄙视和仇恨,但又极度兴奋,鼻孔张大,额头青筋暴起;刘兴祚冷漠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悲哀,嘴角微微一动,竟牵出一个苦笑。
阿巴泰一愣,随即大喝一声:“杀!”双方抽回刀,便你来我往,你进我退地斗成一团。三百正蓝旗骑兵把不足二百人的明军团团围住,刀枪相击,人喊马嘶,不断有人惨叫落马,落马后又被马蹄踏死……
寡不敌众,疲兵胜不了精兵,明军剩余的人越来越少,厮杀也就越加酷烈了。
……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344768.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v435482.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