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毕业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模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_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tamoadmin 2024-10-12 人已围观

简介1.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2.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4.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6.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7.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篇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  1、(出示9个月饼)请大

1.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2.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

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4.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6.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7.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_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

 1、(出示9个月饼)请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堆月饼有几个(9个)那么9个月饼最接近几十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个。(学生跟读)

 2(出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几个呢?你能一下子数出来吗?请大家估计一下,这堆月饼大概是几十个?教师宣布正确答案43个月饼,43最接近几十?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约是40个

 3、那么64个月饼我们也可以说大约是多少个月饼呢?86个月饼呢?

 揭示课题:象刚才这样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大约是几十,这就是估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二、探究加减法的估算

 1、这几天到三江买月饼的人可多了,你瞧!这3种月饼是大家欢迎的,(出示豆沙月饼28元,蛋黄月饼43元,水果月饼24元)

 2、你能向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月饼大约是几元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约是30元,大约是40元,大约是20元)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根据刚才估计的数据,帮老师算算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大约是多少元吗?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你还能象老师一样来提问吗?

 3、四人小组讨论:

 现在方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3盒月饼,你帮老师想想,我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够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

 方法三:100元钱,买豆沙月饼后,大约还剩下70元,买水果月饼后大约还剩50元,最后买蛋黄月饼,大约还剩10元(板书: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钱,买水果月饼后,大约剩80元,买豆沙月饼后,大约剩50元,所以买蛋黄月饼够了。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准确数估计成几十然后再进行估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三、练习应用

 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个中秋晚会,要同学们报名参加,四1班有39人报名,四2班有42人报名,请问(1)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这个中秋晚会?你会估算吗?(2)四(1)班比四(2)班大约少几人?

 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为了布置晚会场地可忙坏了,晚会计划要做70朵纸花,现在四(1)班已经做好了27朵纸花,四(2)班已经做了44朵纸花,请问大约还要做几朵纸花呢?

 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在数字王国里也要用到估算,请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31+5290—1138+39

 请小朋友拿出课桌里的红卡片和黄卡片,如果是大于80就举红卡片,小于80就举黄卡片

 5、国庆节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样安排国庆节呢?是啊,青年旅行社决定在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3种船:

 大船:限乘42人

 中船:限乘23人

 小船:限乘9人

 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可以怎样去租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设计多种乘船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中船呢?50人够坐吗?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小船呢?

 小朋友想出了3种方法,租一条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条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条小船需要租金19元,这3种方法哪一种最省钱呢?(同桌交流)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说说为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情境,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因为估算是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的,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应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估月饼,买月饼,中秋晚会等生活情境中。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学会估数。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新课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数数量比较少的月饼,然后出示一堆数量比较大的月饼,让学生意识到当数量很大,很难准确数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估计一下,从而引出大约,学会将准确数估计成大约是几十。

 2、讨论交流,探究加减法的估算。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估算。以往的精确计算已经在学生脑海里深深扎了根,因此不免给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负迁移,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买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大约需要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提一提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简单的估算使学生先对估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老师带100元去买这3盒月饼,带的钱够不够这一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激发求易思维,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估算能使计算比较方便。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中秋节这一主线展开,由估月饼,到买月饼,再到中秋晚会,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在探究100元钱买三盒月饼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连减的方法,也有的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出现了5种方法后,再让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本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练习环节,让学生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请学生通过举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个别小朋友举错了牌,还有包括后来的租船问题,让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最省钱的时候,有3个小朋友举了红牌,我想这时我应该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要举红牌,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现在我这样一带而过,明白的小朋友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篇二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

 三、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师:如果××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行榜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后反思: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二年级# 导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学数学就是在学一种思维体系,在日常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一点。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00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_____、_____、800_____、_____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2.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

 三、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师:如果××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行榜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二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0页例1、第91页例2及练习二十三相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利用钟表学具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感受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看清时针指向几或者接近几,掌握时间的认读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认识了整时,请你观察钟表,认一认。

 生:9:00和5:00。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出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以过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多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3、认识时、分的关系。

 时针从12转到1,分针从12转到了几?(又转到了12,即1圈)时针从12转到12和1的中间,分针从12转到了6,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经过的时间是几时,分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板书:1时=60分。

 4、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学生看时针从4开始数,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让学生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学具钟表拨一拨

 (2)用投影仪教学练习二十三第2题。

 四、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新知。

 学习指导: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学习指导:

 出示例3,主题图: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9:15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四、课堂检测: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看书2:10—2:50做数学作业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锻炼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五、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两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习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习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认识分和几时几分,并能够借助钟表模型掌握几时几分的正确读、写法。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导入让学生感受时间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读出例题中的时间,老师质疑,像这样的时间你会读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钟面有更多的了解,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先一分一分的拨,在5分5分的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老师提问5大格是几分钟,10大格是几分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了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时和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的变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拨一拨、动一动形象生动地感受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在认识几时几分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或者走了几大格的时间就是几个5。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预想过高,学生在认读7:56、4:45、9:55……这样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错误较多,不能灵活地运动时和分的知识认读时间。老师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认读几时几分时,先看时针指向的区域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几时,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以5。在书写时间时,掌握普通计时法和电子计时法,注意8时5分的电子计时法书写格式,在分钟少于10分时,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错误也比较多,书写时总是忘了写0。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授课中,学生在拨一拨的活动,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抽象难以掌握,老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松懈,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节省更多的时间启发学困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地学习环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中找出相应的)哦,是这一张。(举起小猴左侧面的)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学生举起)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这两张,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正确求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篇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xx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演示)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那这样呢?(演示:)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4、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5、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两步乘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注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测 4

 16 15 ~ 19 总复习 4

 17 22 ~ 26 复习 4

 18 29~1、2 复习 4

 19 5 ~ 9 复习 4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3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 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 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 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 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 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 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 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 2个2个吊起来比较;3. 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 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 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 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 师出示。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 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