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袁隆平人物通讯作文范文
ysladmin 2024-07-20 人已围观
简介袁隆平人物通讯作文范文 袁隆平人物通讯作文范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袁隆平人物通讯作文范文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
袁隆平人物通讯作文范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袁隆平人物通讯作文范文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八年级语文杂交水稻之父教案
2.喜看稻菽千重浪呈现人物事迹的方式
3.永远执著的美丽阅读答案
4.永远执著的美丽的课文相关问题
5.永远执著的美丽 练习题
6.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
八年级语文杂交水稻之父教案
课型:新授课略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3、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4、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能训目标:
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情感目标: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能概括所选的典型事例,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设想: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袁隆平的资料。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分析写作特色,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吧。
二、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真实性、典型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三、读准字音,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1、读准字音
籼(xiān)稻?黔(qián)阳?衣钵(bō)?矢(shǐ)志不移?兵不解(jiě)甲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鉴于:考虑到。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夜不能寐:深夜了还不能睡觉。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也说功成名立、功成名遂。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齐读前三段,熟悉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让克奖。由于其贡献卓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文标题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人,所以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文作为一则人物通讯,在文章的开头交代了袁隆平的简介,体现了写人物通讯时首先要交代人物简介。
2、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并在略读过程中思考:本文报道了袁隆平的什么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3、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脉络清晰,按总体简介~研究历程~突出贡献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历及贡献。
第二部分(第4—28段):选择典型事例介绍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历程。
第三部分(第29—40段):袁隆平研究成果的优越性和世界影响与地位。
4、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哪些?
明确:第一件事(第4—12段):看了向福财翻山越岭,心里非常沉重,激发了袁隆平对水稻的'研究。
第二件事(第13—21段):写袁隆平确定研究课题“杂交水稻”和初步展开研究,提出“三系配套”理论。
第三件事(第22—26段):写“”期间袁隆平的不寻常遭遇。
第四件事(第27—28段):写袁隆平的三系配套研究成功并且投入新的战争。
五、解读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
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概括一下,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明确: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
尤其是写他在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生动的细节描写
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请同学们感受,文章在叙述典型事例时,哪些细节描写最生动、最感人?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数字说话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运用了数字的句子画上记号,并谈谈你对文章中多次用数字说话的体会。
明确: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总结:
1、典型事例可以充分的表现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加强了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
3、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六、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在语言方面,消息概括性强,而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
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表现手法不同,消息多用叙述和描写,而通讯还可以抒情和议论,文学色彩比较浓厚;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七、全文总结归纳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八、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和通讯的特点。
2、完成这篇课文的基础训练。
九、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文章结构:总体简介~研究历程~突出贡献
事例精神
思考“怎样使人们不挨饿”社会责任感典型事例
提出“三系”理论严谨态度、执着的精神细节描写
中不寻常的遭遇不畏艰难、矢志不移、献身精神运用数字
成功后投入新战斗奋斗不息
喜看稻菽千重浪呈现人物事迹的方式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袁隆平的故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袁隆平的故事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2、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知道要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米饭”;“旧中国饥荒”组图;“袁爷爷”组图;《我不浪费粮食》动画;“我不浪费粮食”组图;“种水稻”组图;“珍惜粮食”组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米饭”,引导幼儿讨论米饭的由来。
——看看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香喷喷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吗?
二、出示组图“旧中国饥荒”、“袁爷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
1、出示组图“旧中国饥荒”,引导幼儿感知当下生活的幸福。
——看看上的人们有大米吃吗?
小结:以前,因为水稻产量很低,很多人没有米饭吃,常常挨饿。
2、出示组图“袁爷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
——后来,有位厉害的老爷爷让水稻结出了很多籽粒,让人们天天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为了让人们都能够吃上米饭、吃饱米饭,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小结:袁隆平爷爷常常顶着太阳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研究水稻,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水稻。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改进后,袁隆平爷爷终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让水稻结出了很多籽粒,让人们都能够吃上米饭、吃饱米饭。
三、播放动画及组图《我不浪费粮食》、组图“种水稻”,引导幼儿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播放动画,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来之不易。
——不仅研究水稻很不容易,种植水稻、收获大米也非常辛苦。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2、出示组图“我不浪费粮食”,引导幼儿了解大米的由来。
——种植水稻要做哪些事情呢?
——水稻成熟后是怎么变成大米的呢?
小结:农民要经过翻地、插秧、除虫、除草、施肥等过程,等待水稻成熟;水稻成熟后,还要进行收割、干燥、去壳才会变成白花花的大米。
3、出示组图“种水稻”,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苦,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看看上农民们正在做什么?
——他们是怎么插秧/打农药/收麦子的呢?(双脚泡在冷水中,弯着腰;背着重重的农药箱;顶着太阳弯腰割麦子)
小结:水稻从种植到收割再到变成白花花的大米,要花上农民们一百多天的辛苦劳动。大米来之不易,每一粒都是农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
四、出示组图“珍惜粮食”,引导幼儿了解珍惜粮食的方法。
1、鼓励幼儿讨论纪念袁爷爷的方法。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要怎样珍惜他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呢?
2、出示组图“珍惜粮食”,讨论图中的现象。
——这些行为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小结:我们要懂得珍惜粮食,吃饭的时候双手扶好碗,不掉米粒,吃多少盛多少,不随意丢弃;去饭店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吃不完的菜可以打包,不能浪费粮食。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
1、教师在用餐环节提醒幼儿不随意倒饭菜,珍惜食物。
2、在过渡环节可适当播放“宝宝巴士APP”中的“古诗国学”第一集《悯农》供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进一步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五、家园共育
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树立榜样,倡导“光盘行动”,帮助幼儿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幼儿园袁隆平的故事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人物形象)
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吧。
二、读准字音,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师范读后领读):
籼(xiān)稻 黔(qián)阳 衣钵(bō) 矢(shǐ)志不移 兵不解(jiě)甲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课件展示,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三、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熟悉人物,能写出袁隆平简介,师指正。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熟悉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人物。(简单提示人物简介的写作,课件展示,附后)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让克奖。由于其贡献卓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面对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们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神秘,也可能会认为他天生是一个天才,那么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他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请大家看一段袁隆平的访谈录,让我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的袁隆平。请大家阅读时摘下其中你感受最深的文字,并请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课件展示访谈录,附后)
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
提示:“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
“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不迷信权威)
“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云检验,去创新。”
“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有了知识,又不吝惜汗水,发奋努力,才会激发创造的欲望,产生好的灵感。还有,机遇也不应该忽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机遇。”
“我小时候完全是凭爱好、兴趣读书,把问题理解了也就心满意足了,不像成绩好的同学有那么多的抱负。不过那时我喜欢动脑筋想,喜欢动手做,不知不觉间也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爱好广泛)
“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有抱负、有知识、有魄力的年轻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最使人陶醉,莫把成果当尽头。”(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知识拓展: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关的名人名言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幼儿园袁隆平的故事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世人称颂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3、能给课文各部分拟定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世人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2、能给课文各部分拟定(角度基本一致的)小标题。
教学准备
1、查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相关资料。
2、文字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通过预习,课文的几个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吧。出示生字词课件:
(指读生字词)
2﹑解题,了解袁隆平。
(1)同学们对字词地掌握都比较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谁来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袁隆平
老师总结:这是我们对课题的理解所知道的内容。
(2)谁能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袁隆平的情况?同学发言后,老师进入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默读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从课文的结构上你还发现了什么?(5分钟)
2、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汇报:
知道:袁获得的荣誉(如果学生说到了就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不说就不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就全文说,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说。)等。
发现:全文先写袁研究杂交水稻的结果,后写研究过程;虽是写人文章,但不像以往学的写人文那样——详写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文章篇幅长,课文自己标出四个部分等。
三、拟定小标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概括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1、学法提示:这么长的课文,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把握课文内容哪?(引导学生说出先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2、那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段,请你认真默读,划出能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的语句并概括段意。(找同学读中心句,教师随即出示课件,审视同学概括的段意。)这里时间不宜过长,因为这是学生已具备的能力。
3﹑请你按照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二﹑三﹑四部分。
4﹑展示两组同学的段意,然后学生审视、修改自己写出的段意。
(二)引导学生给课文各部分拟定小标题。
修改后的段意简单多了。但要把刚才我们写的段意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显得长,你能不能用简练的几个字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1﹑拟定小标题和写段意即有一致性又是有区别的,你觉得应该怎样列小标题?
(抓住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2﹑我们怎样根据刚才的段意来概括小标题呢?(出示课件:指导第一段小标题的两种列法)
3、请大家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方法根据段意列出各段小标题。
4、展示一、二组较好的小标题。结合你们刚才的.学习,你现在觉得应该怎样列小标题?(学生归纳,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课件:列小标题的要求:A、抓住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B、用简明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列小标题的方法:A、摘法B、拟法
5、指导列小标题尽量做到角度一致。
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神态、心理进行细致刻画来突出人物特点。而是围绕一个中心,选取中不同阶段的典型事例来介绍人物。因此,给报告文学列小标题,要抓报告文学的主干,标题角度要尽量一致。
展示标题角度一致的师生写的作文提纲。
培育原因——培育关键——培育艰难——培育成功(因课题中有“杂交水稻”字样,标题中可以简练不写)
6、小结归纳学法: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说说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列小标题、解题、抓各部分段意等。
四、抒发情感,赞颂袁隆平
1、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报告文学,认识并了解了这位出自中国的世界之父——袁隆平,我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深深地为他的爱国热情,超人的智慧等所感动。在阅读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哪一点深深地触动了你?如果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就更好了。(也可以出示课件:我最敬佩袁隆平。)
引导学生认识袁试验的目的是伟大的;实验设想的创新——智慧超人;实验中的艰苦付出——拼搏钻研劲儿超人;丰富的知识等。
2、刚才同学都是从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来说的,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引导学生抓住巨大贡献和所获得的荣誉来说。
3、为什么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你现在明白了吧。你能用这个句式回答吗?
出示课件:因为袁隆平,所以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五、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长文的学法——通过浏览快速准确提取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2﹑现在,你理解作者为什么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命题吗?
(含有赞叹的意思。)
六、作业
本课成语比较多,课下希望大家归类摘抄,积累成语。
幼儿园袁隆平的故事教案 篇4教材分析:
课文以“访谈录”的形式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主要从袁隆平决定研究杂交水稻的原因,研究过程的艰辛以及他乐观开朗的个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这几个方面进行访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本课时,可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自己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和运用有关资料。
3.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访谈录”的体裁,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搜集和运用资料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搜集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世纪初期,我国人民还过着饥肠辘辘的贫困生活。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解决了人民的饥饿问题,为了感谢他为人类做出重大的成就,中国还以他的名字发射了一颗卫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袁隆平)。对了,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生字,纠正读音
域(yù) 峻(jùn) 僻(pì) 挫(cuò)
穗(suì) 杆(gǎn) 摄(shè)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严峻:严厉,严肃。
童心不泯:泯,消灭,丧失。本课形容袁隆平平时乐观开朗的个性。
老骥伏枥: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3)指明轮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①指名读学生搜集的资料
②师补充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他主要成就表现在杂家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影响。他虽然年满80岁,仍让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和应用。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果。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板书设计:
17 袁隆平访谈录
1.认识生字词
. 2.交流资料
课时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挫(cuò zuò) 穗(huì suì) 摄(shè niè)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艰辛-----(艰苦) 偏僻-----(偏远)
反义词:失败-----( ) 创新-----( )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袁隆平院士取得的科研成果,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袁隆平院士。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度边思考:
①从体裁上看,本文友什么特点?
②袁隆平有什么特点?分别从哪些可以看出?
2.分组交流
3.合作交流,师引导
①文章是访谈录,记录了访谈的过程,是主持人提问,被访者回答的形式来组织内容的。
②指名回答课文中袁隆平回答主持人的语句。
学生交流,师小结袁隆平先生的特点。
a. 热爱祖国,关心人民:我国人口众多,而且还不断增加,而土地使用面积不多,而且不断地减少,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粮食问题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b. 不怕困难,不败失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花去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不怕困难与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出路,印证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名言。
c. 开朗乐观,虽然一辈子进行科学研究,可个性却像小孩子一样,童心未泯。
d. 敢于创新,袁隆平谈到创新的时候用了“不断’,说明他对“创新”非常重视。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同桌互读
②指名互读,读袁隆平的话也不要过分强调,应以朴实,充满智慧的语调为主。
四、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另选访对象,小组商量访内容。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访谈录,也知道了袁隆平科学探索的艰辛。希望同学在学习到路上要有创新精神和一往如前得壮志。
幼儿园袁隆平的故事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袁隆平的“梦”和“寻梦园”的含义。
2. 搜集袁隆平农业研究事业的有关信息。
3. 学习袁隆平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材料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难点:理解袁隆平的“梦”和“寻梦园”的含义,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学法指导]
1. 搜索整合文中资料,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2. 圈点批注文中关键语句,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3. 查阅背景资料,明确袁隆平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
中国古代的四明大家都很熟悉,现在国际上称中国出现了第五明,大家知道是指什么吗?它就是由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亲身感受一下他和他的成就。
整体感知:
⑴快速阅读文章,勾画关键语句,搜集文中信息。
⑵思考:读了文章以后,你认为袁隆平是个怎样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袁隆平是个杰出的科学家,他研究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谷物3500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40年来他在此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是个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人,他为了寻找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顶着烈日,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袁隆平是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他出生在北京,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命,选择了艰苦陌生的农学。
研读与赏析:
梦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美好的梦想往往能使人们为之付出终身的努力,并且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荣。一个中学生要以什么为光荣,该如何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新一代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是一次梦想与荣誉的美好展示,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笔者的口提出了一个读者们关注的问题:“像袁隆平这样一个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拥有优越生活条件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艰苦而陌生的农学研究之路?”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够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以袁隆平的“寻梦”作为线索,运用倒叙的手法,层次清晰的展示了袁隆平梦想的几个阶段,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明确梦想的几个阶段对于研读课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袁隆平生命中,他的梦想是在不断推进扩展的:幼年时,他见到美丽的园艺场,郁郁葱
永远执著的美丽阅读答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呈现人物事迹的方式有: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人物通讯以人物的亲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平凡突出伟大。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永远执著的美丽的课文相关问题
课文分析
文章以“美丽”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高尚人格和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从而揭示了一个科学家不断成功的原因:永不满足,永远把人民利益当作人生最大的追求。
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一名71岁的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儿?他的一生与美丽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很好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中,要把握文本,学会圈划、抓住关键语句,搜集整理利用有关资料,感受人物献身科学、不懈奋斗的精神。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百折不桡,执著追求的精神。课文语言平实,蕴涵人物的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更多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用简洁的文字,给各部分设计一个小标题。
( ①美丽:源自对儿时梦想的执著追求。
②美丽:源自对艰难困苦的执著坚忍。
③美丽:源自对事业成就的执著攀登。 )
2,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美丽”?
( 美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本文“美丽”一词有新意:
第1段,“精干、充沛、睿智、幽默”四个关键词语,让我们了解“美丽”的丰富内涵。本文“美丽”还指袁隆平的精神:永远执著,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
3,文章写袁隆平的“美丽”,为什么第9、10段却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
( 理想与现实,美丽与贫瘠,造成强烈的冲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袁隆平的一种精神:“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表现他的坚定与执著。 )
4,文章的哪些语句表达了“执著”一词的含义?
( ①“看到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虽然大失所望,但是仍执著地决心从事农业工作。”
②“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身的追求。”
③“他执著的从事培育高产稻,不怕困难和挫折,终于获得巨大成就。” )
5,综观袁隆平的一生,他是如何“永远”执著的?
( “永远”执著,表现袁隆平在童年时代学农的梦想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在面对落后、贫瘠和饥饿的时候,他又将“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在杂交水稻研究遭遇挫折、干扰时又百折不挠,从未放弃,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执著于水稻育种事业,投身“超级稻”研究,童年时代的园艺场之梦在古稀之年依然相随,“我们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童年的梦想与古稀之年的梦想相呼应相辉映,“永远”执著,就是指袁隆平为了梦想而不懈追求,永远没有放弃,直至成功。 )
6,“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 在是写袁隆平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以后还坚持科学研究。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执著的研究精神,作为人民科学家他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每时每刻惦记着事业,始终不渝。 )
7,下列各句中,数据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三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 “三十多年”充分证明了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保持极大的优势,长期无人打破,袁隆平创造的杂交水稻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
②从1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推广运用,不但实现了“所有人不再挨饿”的理想,更说明他的研究成果为世界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他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 )
8,下列两句,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用了两年时间,顶着烈日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稻穗。
②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 ②句表达效果好。 因为“整整两年”说明袁隆平夫妇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多;“差不多”准确写出他到过的稻田之多,但不是全部;“14000个”则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他们付出的巨大艰辛,与“两年”配合表现了他们忘我执著的精神。而①句删除了这几个词语,表达的意思不够具体,而且没有“差不多”,表达反而显得绝对。 )
9,作者插叙袁隆平6岁郊游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这段插叙,描述了袁隆平童年时的美丽梦想,表明这是他一生的愿望,表现了袁隆平对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 )
10,文章前3段说“美丽”与袁隆平无缘,而全文却表现他的“美丽”,这是为什么?
( 文中说袁隆平心目中的“美丽”,源自他选择学农之路见到的美丽景象。文章着重表现袁隆平在追寻“美丽”过程中显示的性格美、心灵美,尤其是他在科研路上坚持不懈,永远执著的“美丽”。而文章前3段完全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内在“美丽”;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具有独特的美。 )
相关连接
2002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水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学习小结
一个创造奇迹的科学家,肯定有很多值得颂扬的品质,有很多让人钦佩的事迹。但是,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课文截取了一些典型事例,通过生动简洁,凝练传神的语言,集中表现了袁隆平“永远执著的美丽”。
“执著”是美丽的,因为他要经历失败挫折,磨难考验,修身养性;“执著”是美丽的,因为他能铸就美好的品德,成功伟大的事业。
我们每个人都有“执著”的经历,都有“美丽”的故事。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写一个自己的“执著的美丽”的故事。(300字左右)
3,预习《“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永远执著的美丽 练习题
一. 句子:⑴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
⑵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
(3)“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并列。
⑷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作为71岁的一名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儿,他的一生与美丽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作者用“美丽”一词,来突出袁隆平敢为天下先,为解决全世界全人类的吃饭问题、造福全人类而不懈追求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反问句同修辞有关,也同语法有关,但它既不属于修辞,也不属于语法。它属于语义。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它主要研究符号和客观事情之间的关系。
课文中,”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的句式?
因为反问句更能强调对现实中农村情景的大失所望。
二. 开头结尾的作用
开头:扣住标题,引领全文,具体概括地揭示出了美丽的内涵。
结尾:呼应前文的儿时之梦,深化了主题,突出了袁隆平伟大的人格。 痴”、“走到底”终生追求、所有人不再挨饿(设定目标)
扎、一切、整整两年检查了14000个稻穗(艰辛、执著、义无反顾)
几十年、家常便饭(每天都在付出,频率之高:无私奉献)、对挫折、失败、认为干扰破坏的考验毫不畏惧(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始终保持(需要不断创新、坚持不懈的努力;敢为天下先)
——
丝毫没有……任何改变、依然(两个)、无时(“依然”等词语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执著美丽的研究精神,作为人民科学家他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淡泊名利)
仍驱赶自己不断前行、两个愿望(不停止脚步,永远执著) 美丽的梦想——让所有人不再挨饿美丽的创造——用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创造美好美丽的个性——精干、活力充沛、睿智、幽默美丽的精神——执著、坚持不懈、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
1、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与“美丽”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形成对比,更加突出袁隆平坚定执著的追求。)
2、文中出现了许多数字,请找出一例说明数字包含的意义。
(如“14000”个稻穗,表现了袁隆平不辞辛劳、执著严谨的精神。)
3、“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句中的“依然”和“无时”有何作用?
(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作为人民科学家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淡泊名利、执著追求、奋斗终身的精神。)
4、从选文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指的是什么?
(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新闻价值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原因: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标题引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作者以记叙为主要写作手法。同时,为了更丰富地展示人物,塑造人物,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使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尤其是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作背景:喜看稻菽千重浪四个部分概括是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引领“绿色革命”是心愿。2019年7月31日至2019年8月11日,该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中展出。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报道,它介绍了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这篇报道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水稻育种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通过艰苦努力,他们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这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因此,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是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生动反映。
2. 这篇报道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最终取得了重要成果。这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3. 这篇报道也表现了袁隆平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他不仅关注水稻产量的提高,还致力于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这种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4. 这篇报道充满了对丰收和科技进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它通过介绍袁隆平及其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展现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表达了对科技进步和丰收富足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好了,关于“袁隆平人物通讯作文范文”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袁隆平人物通讯作文范文”,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