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范文程是谁的后人_范文程是不是民族败类了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汉奸”这个词怎么来的?2.明末清初洪承畴是忠还是奸3.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呢?4.是谁在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后降清,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 获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其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洪承畴 历
1.“汉奸”这个词怎么来的?
2.明末清初洪承畴是忠还是奸
3.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呢?
4.是谁在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后降清,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 获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其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洪承畴历史毕竟是历史,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绝不允许杜撰或篡改。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客观评价,才能站得住脚,违背这个原则,对历史人物作不公正的评价,早晚是要被翻案。王宏志著《洪承畴传》于19年5月再版时,她特意在封底加上这样一段话:“降清始末内幕,开清第一功,忠臣乎?奸臣乎?历史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结论”。就是强调史实最有发言权。 ***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出衡量古代文学遗产是否值得肯定的标准:“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这个原则和标准同样适用于评价洪承畴。
一、根据唯物史观,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是否有贡献来看,洪承畴对人民有益,对社会和国家有功。
“生平事迹”已作简介,洪承畴随多尔衮入京时,针对以往清兵到处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进军江南和云贵,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这就是洪承畴“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再者,他借助入内院佐理机务,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制订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招抚江南时,贯以“以抚为主”的方针,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招降福建郑芝龙,减少战争损失和生灵涂炭。经略西南王省,实行“以战为守”,“广示招徕”,“开垦田亩”等政策,迅速绶靖南疆,实现国家统一。综上所述,洪承畴有惠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功于国家,应予充分肯定。
二、要从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的观点出发来评价洪承畴。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都是同胞兄弟。民族不分大少,应一律平等。汉族可以当皇帝,统治中国,兄弟民族同样可以掌权,治理国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经历过几十次更迭,其统治时间有的长达数百年,有的则只有几年或几十年。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达267年之久,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以清代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洪承畴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属应该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受儒家传统观念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历史以来,人们对洪承畴的评价总是有偏见,说他是“大节有亏”之人,甚至给扣上“汉奸”的帽子,使洪承畴蒙上不白之冤。对洪承畴的评价,关系到满汉两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记得1996年12月在石狮举办的“洪承畴在清初的历史作用”研讨会上,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何溥滢女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满族人,如果将说洪承畴是“汉奸”,那我就不算中国人?”这说明对洪承畴的评价,千万不能从狭隘的民族心理出发,要将其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我们要颂扬民族气节,但必须将民族气节与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公允评价洪承畴,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三、民间传说不是正史,不能作为评价洪承畴的依据。洪承畴顺应历史,背明降清,并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清重臣。明朝的遗老遗少却恨之入骨,制造种种流言蜚语,谩骂攻击洪承畴。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出于反清的政治需要,大造舆论,大骂明末清初降清的汉官是“民族败类”、“大节有亏”、“叛徒”、“汉奸”。洪承畴更是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清末民族,谩骂丑化洪承畴的、戏剧、说唱,诸如《庄妃劝降》、《董小婉》、《素月孤舟》、《洪母骂畴》、《承贬兄》、《六离门》等,纷纷出笼,在社会上尤其是闽南地区造成极其不良影响。舞台艺术最容易感染人,久而久之,则成为“民间传说”。笔者曾看到“惠安高甲剧团”《素月孤舟》的一个“脚本”,编导在简短的“前言”中,曾这样写道:“根据民间传说,加以塑造,搬上舞台……”(这个剧本现存泉州市戏曲研究社)。这种“根据民间传说,加以塑造”的所谓“历史”,是真是伪?可靠程度到底有几分?可是不懂历史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却信以为真,流毒深远。所以说民间传说不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
下面拟就上述几个“历史故事”进行辩析:
l、“庄妃劝降”,讲的是洪承畴兵败被俘时,庄妃劝降,因受女色所迷,而屈膝降清的故事。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洪承畴是个饱受儒学薰陶的大学士,知识渊博,“礼仪廉耻”无所不精,绝不可能在兵败被俘,生命垂危之际,心生邪念,被一个中年妇女所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洪承畴官位显赫,在当时的社会,三妻四妾也不为过,何愁没有美女作伴。但他只有一妻一妾,发妻李氏又是长期留在英都老家待侯母亲(顺治六年才进京团聚)。只有偏室刘氏在所。洪承畴不是好色之徒,绝不可能在生命垂危之时为女色所动而变节。庄妃是皇太极的爱妾,皇权至高无尚,皇太极绝不可能也不允许庄妃用美色去色引洪承畴。庄妃劝降实属“子虚乌有”之事。
2、“洪母骂畴”是《广阳杂记》作者为贬斥洪承畴而杜撰出来的,目的在于借洪母之口,漫骂洪承畴是个“不忠不义不孝”之人,甚至用“你可以变节降清,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词,斥责洪承畴。舞台上的洪母竟然穿起嫁衣,坐上花轿,鼓乐喧天要改嫁,伤风败俗。这个问题可以用史实来说明:“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承畴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铭以及老家人陈应安,自泉赴江宁报父丧(洪父于顺治三年九月在家病逝)承畴即派差官唐士杰福建(南安)接母。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抵江宁。顺治五年四月承畴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道回京。洪妻李氏及儿媳林氏于顺治六年四月离家,五月到达杭州,而后转水路进京。”上述资料说明承畴母子相见,既不在老家,也不在京城,而是在江宁。洪母若对承畴降清不满,肯定不会随差官到江宁,更不愿进京。这个道理即使是三岁孩童也会理解。
3、“承贬兄”,传说是承畴胞弟承对他降清不满,兄弟吵闹反目,承畴欲杀之,承逃回老家,承畴率众追杀,至泉州西隅莲心庵,看到承写的一块“大无良心”的木牌,受到良心责备,才返回京城。据传泉州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牌匾就是当年洪承写的。这个问题,道理同样很简单,洪承如对其兄降清存心不满,就不会到江宁报父丧,更不会随承畴进京。另一方面承畴和承是亲兄弟,并非仇人,承畴绝不可能从京城直追到泉州,即使是仇人,也不必他亲自出马。再者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匾,众眼昭昭,怎样看都无法看出是“大无良心”。骗小孩,骗不了成年人,更骗不过书法家。其目的就是要借洪承之手打洪承畴的嘴巴。真是黔驴之技,拙劣至极。
4、《素月孤舟》讲的是洪承不满其兄承畴降清,不服清廷统治,置小船于英溪隐居。他不食清粮,只吃“明糖”。意为“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历史上有商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唐朝韩愈曾写《伯夷颂》,而却加以否定。英溪不是首阳山,而是英都境内一条溪流,英都的父老乡亲就天天在英溪两岸劳动。承畴能在英溪过隐居生活吗?所谓“明糖”,是炒花生仁和饴糖制成的糕点,性酷热,吃这种糕点,能存活多久?再者,花生和制饴糖的糯米、大麦也是农民从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故事近似《聊斋》故事。
5、“六离门”说的是洪承畴告老返乡,“姑姨舅妗”都拒之门外,不予相认。其目的就是要说明洪承畴下场可悲,连“六亲”都不认他。事实并非如此,洪承畴在明清两朝为官几十年,只有在顺治八年送母回家一次。康熙四年病逝于北京,墓葬西直门外八里庄。洪承畴“告老返乡,六亲不认”的故事纯属捏造。
总之,评价洪承畴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摒弃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以史实为依据,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客观评价,才能将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还洪承畴本来面目。
史评《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夏完淳:“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先生,是个豪杰人物,松山一战,以身殉国,疆场之上,英灵长存。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李治亭: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汉奸”这个词怎么来的?
明朝崇祯末年,当运转了两百多年的体制彻底腐朽时,满清则经在关外数十年经营,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父子两代枭雄,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军政集团,拉拢得了人才,稳定得了秩序,收得上税收,能给军队发得出饷银,同时能做到令行禁止,战胜重赏、战败重罚,适应了当时局势的切实需求,当然一时间势如破竹、兵锋无往而不利。
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
根据《中国军事》通史,到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满洲八旗有牛录231个,总丁口也只有6.9万人,和上亿人口的大明王朝比,看似只是零头,但组织效率和动员力则是天壤之别。
萨尔浒之战,面对8.7万明军精锐、以及朝鲜军1.3万、叶赫军1万,总计11万大军的联合征剿,努尔哈赤极限动员出超过5万战兵,2万随军民夫,妇女老人小孩无不上阵支援后勤,将四路明军逐次歼灭三路,吓跑一路,大获全胜。
皇太极继位后,收录降顺的蒙古人和汉人,建立蒙古八旗120牛录,汉军八旗164牛录,又从东北野林中搜罗了大量的索伦、达斡尔、鄂伦春诸民族的丁壮,编练成满洲八旗310牛录,经过近二十年经营,共有9.3万满洲八旗,3.54万蒙古八旗,3.28万汉军八旗,总兵力合计16.12万,以战斗力而论,已经当时整个东亚大陆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清太宗崇德皇帝:皇太极
在松山大战中,皇太极倾其全力,十余万八旗大军苦战经年,一举打垮了洪承畴率领的最后13万明军精锐。精锐丧尽的明王朝这才再难压制关内流民起义,终于被李自成攻破京城,逼死崇祯皇帝。
之后满清和大顺两大新兴争霸中原的一片石之战,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举国总动员,率领的十五万八旗精兵,会同吴三桂关宁军五万,合力夹攻李自成的八万大顺军精锐,以众击寡再获全胜,打垮了李自成部核心主力,击败了争夺天下的最大敌手后,更以此兵威收降了原明朝的九边大军数十万人,满清皇室也搬进了原明朝皇宫紫禁城,入主幽燕地区而虎瞰天下。
此后,多尔衮在战略上更把南明和李闯军都藐视到了极点,就以不足二十万核心武力的基本盘,分散兵力,四面开花,甚至令同时英亲王阿济格率大军攻李闯,豫亲王多铎率大军攻南明,就是靠着满洲八旗精兵去统带那些从明末边军转化而来的汉军八旗和绿营兵马,只花了不到两年,就从北京同时攻陷南京和西安,覆亡了南明弘光和李闯大顺,几乎在同一时间打赢两场战争,更让满洲八旗天下无敌的神话,一度深入当时人心。
睿亲王多尔衮和豫亲王多铎
其后肃亲王豪格进西川,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横扫湖广,端重郡王博洛攻浙江福建,都是仅以几千真八旗军去统带几万原明朝降军,一路席卷珠帘收编各方势力降兵,如此骄狂浪战,竟能近乎摧枯拉朽快速打下大半疆土,只因原来明帝国体制的武夫们,近乎全都投效在满清旗下,为其鹰犬来剿杀故国。
如南明原来的守护者,江北四镇兵马和左良玉部诸将,在倒戈投清之后,更是冲锋在最前的急先锋。扬州十日、江阴血战,嘉定三屠,扫荡南方各省,那些汉八旗和绿营兵,哪一战不是主力,哪一战不是先锋?
南京群臣,恭迎清军入城
而士大夫之无耻、则更为国耻。明代士大夫集团历经二百余年的的不断劣化,劣币驱逐良币,最后毫无民族气节的败类已经占了绝大多数。
李闯破京师而多尔衮举棋未定时,是范文程和洪承畴竭力谋划,帮他下定入关决心。
李定国二斩满清亲王时,是南明中枢不欲他建大功而竭力掣肘,拖其后腿,又是洪承畴帮清廷力挽狂澜。
多少明朝地方官员奋勇投效满清,扑灭百姓自发抵抗,多少读书士子见满清仍旧开科举,就乖乖剃头留辫去攻读八股。
入关之后,八旗兵马散居各地,二十年间不断战损,根据清朝自己统计
明末清初洪承畴是忠还是奸
汉奸”一词的来历
从字义上理解,汉奸应该是指汉民族的败类,但仔细一想,却又好像也并不一定是这么回事。《辞海》给“汉奸”下的定义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指中华民族的叛徒。因此,“汉奸”这词还有个古今、专利之分(只属于中国人的专利)。
汉奸这词起源何时,恐无法考证,但西汉以前肯定还不曾出现过,因为那时还没有“汉”;甚至汉朝以后到北宋以前恐怕也不存在这个词,因为在历史记载的一些民族败类中,秦桧以前统称“败类”,秦桧以后才有“汉奸”这个词出现。
不但字义上不够清晰,而且在应用上有时也很困惑。按照定义去理解,历史中有些应该被归入汉奸行列的人物,却并没有人骂他们汉奸;有些一直在骂着的汉奸的,却还真有些情有可原。
譬如说范文成。满清能够灭李、灭明,他的作用实不可低估;但他是汉人无疑吧?而且当时的满清尚不能算“中华民族”。但后人有骂他汉奸的吗?另外如洪承畴、祖大寿,后人除对他们所表现的气节不屑外,也没见什么骂他们呀。
而同一时期的吴三桂却是皆骂的大汉奸。但看看吴三桂做汉奸的历史,有些却实处无可奈何。当时大明、大顺、满清三足鼎立。以兵力计,李最多,号称百万;明次之,但已不足自保;满最少,却也有十万。而吴只有区区四万兵马,想要立足而保明,非联李不足以抗清,非联清不足以平闯,无有独身的。但无论是那种选择,他都受制于人,非两全之策。而且从名节上讲,投清是背明,落汉奸之骂;降李则背主,负不忠之名。
吴三桂也选择过忠君,领命后他卷甲赴关阻清,但明被李忘,崇祯已吊死煤山;想护南明弘光,又鞭长莫及自己还无可退路。他选择过投李,但农民军入城后,疯狂捕拷明朝降官,大肆抢掠金帛美女;更何况,他老父遭刑讯,爱妾被霸占,亲属受凌辱。他选择过成仁,却又被部将所劝,而且成仁也决不是一件轻易下得了决心的事,对道学家来讲,成仁是可以保住名节,但作为一个三军统率,他手下有四万将士,自己成仁了,他们什么办?这种不负责任也不是大丈夫的所为。试问一下,倘若换了其他人处在此种境地,又能够怎样?他没得选择但又必须选择,而无论他怎样选择,反正横竖不会是好人。此等尴尬,不是身处其中之人,恐怕永远不能体会。
更为复杂的是,据现代学者考证,吴三桂当时降清(本意是想联清),是想用明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的京畿地区换取清兵来灭大顺,以期达到清、明南北而治。这也是“阶级仇”超过了“民族恨”,和南明弘光“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基本一致。
从以上历史条件来看,吴三桂也算是“时势”逼就了他这个“汉奸”,和范文成、洪承畴、祖大寿比,实在也算有点委屈。
但这种委屈却并不是理由,因为当时汉民族被异属所蹂躏,终归是由于他的降清起了关键作用。吴三桂的被归入汉奸(而且是中国十大败类之一)也属应该。
再来看看被我们骂得最狠、最久,且具有卖国贼代名词的秦桧。即使再过上百年、千年,秦桧的汉奸罪名恐怕也无法洗刷。但倘若你深入到秦桧当时所处的环境,却也恐怕有许多他自己想申诉的理由吧。
关于秦桧是内奸,许多书中均有这么一说。但说归说,证据却并不充分,人们大多只是从秦桧的所作所为推断而定他可能是内奸;而秦桧的这些所作所为,难道真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其他人就没有责任了吗?
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呢?
他也算是为明朝尽职了。转战十余年,为明朝平定内忧外患也立了不少功劳。松山之战洪承畴是在绝境之下才投降满清的。比起范文程、佟养性、吴三桂这些主动当狗的极品汉jian来说,洪承畴那批迫不得已投降的文官武将还算好的了。
不过汉jian就是汉jian,历史只注重结果。任何一个汉jian都有所谓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卖国贼的本质。
我认为,不管现在56个民族是一家什么的,洪承畴是汉人的汉jian这是毫无疑问的
是谁在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这小子还是南宋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
他的家里也深受大明的优待,曾祖父曾经官至兵部尚书。
范文程18岁就考取了秀才,在辽东居住。可惜随后多年时间,范文程没有进学,始终是一个秀才。
在大明,秀才有些特权,但无法做官,不能满足范文程自己的政治欲望,也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当时辽东属于文化荒漠地区,范文程在哪里尚且不能进学,考中举人之类,在全国就更没有竞争力了。
就是因为范文程明白走科举考试,很难在大明出头,而满清急需要汉人谋士,这才决定背叛祖国。
所以,清军攻占抚顺以后,范文程主动去投靠满清,成为满清麾下的大汉奸。
据说当时努尔哈赤大喜,对手下人说:?这可是名臣的后人啊,你们可得对他好好尊重啊!?
为什么努尔哈赤这么说?除了范文程是兵部尚书的重孙子,范仲淹的后代,也是因为他是有能力的秀才。当年满清麾下都是一群武人,没几个识字的。
在捧着本《三国演义》都能当军官教材的军队里,范文程的秀才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算是一流学者。
这说明,范文程非常擅长投机,他投的很准,很快成为皇太极心腹。
诚然,范文程这个人能力非常强,对于满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都有很大的贡献,堪称开国重臣。
但此人身为汉人,投靠异族甘做鹰犬,反而自己的同胞,实属人品低劣的民族败类。
范文程的所作所为,其实同汪精卫没啥区别,一丘之貉而已。
比如,明军围攻大安口城,范文程披甲上阵,率领枪炮手,斩杀很多明军。
再比如,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范文程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满清几乎每一个大规模军事举动,都有范文程的身影。
就是在范文程的献策先,不知道多少汉人因此被杀。范文程的官帽红缨上,染满了自己的同胞的鲜血。
其实范文程投靠满清之前,满清在东北已经胡作非为,大肆虐杀辽东汉人,侥幸没死的也被他们当做奴隶。就这种情况下,范文程也主动去投靠,说明此人对同胞的死活毫不在意,是个无耻小人。
自然,范文程过的也不是很好。满清是异族朝廷,实权派众多,互相倾轧,毫不留情。范文程也被迫陷入政治斗争中,几次差点完蛋。
更倒霉的是,他的老婆竟然被多铎抢走了,范文程不但戴了绿帽还遭受了奇耻大辱。
这也算是报应吧。之前满清官兵对于汉人老百姓,欺男霸女,无所不为,范文程助纣为虐,最终搞到自己的头上。
说通俗点,范文程就是一个有才无德的典型人物,卑鄙带路党而已,也是范仲淹家的耻辱。
搞笑的是,满清当权者其实对这些汉奸也很鄙视。乾隆皇帝下令编修《贰臣传》将其列入之中,此时范文程已经死去多年,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努力奉献过满清把他列为贰臣。
乾隆这小子倒是直来直去。他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乾隆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
其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直接论证我国古代没有民族的概念,所以就没有“民族英雄”一说。是因为清末时一些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从实际需要出发,是从外国引进的。其文作者引经据典的来验证其观点,中心思想就是否定中国古代没有“民族”的划分和“主义”的产生。而引用的文章标题更雷人——民族主义是多余的。如此,鄙人就困惑了。“汉人”、“苗人”、“彝人”、“匈奴”、“鲜卑”等等古已有之的民族称谓是哪来的?难道是现代人给古人起的族名?五胡乱华时,“武悼天王”冉闵又是依据什么向汉族军民发布的“杀胡令”?按作者意思,“民族”非要有血缘关系和相同的dna才能算是同一民族?古时没有“民族主义”思想又何来各民族的划分?文中第二部分的中心思想是,岳飞和岳家军的诸多战绩是夸大了的,有些是后人杜撰和冒领别人的功劳。岳飞以“国家英雄”的角度来审视,还存在很多争议。该文章作者还是引经据典,摘录当时某些官员的言行和记录,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目的无非就是说岳飞和岳家军的存在,对当时的国家是具有多么大的威胁。隐晦的中心意思就是四个字:岳飞该死!看完其文第二部分,鄙人又困惑了。如果岳飞和岳家军的存在对国家是巨大的潜在威胁,那么岳飞最终为何会束手待毙,惨死风波亭?难道当时千百万的南宋军民都是聋子、瞎子、傻子,任由岳飞和岳家军祸乱国家而不进行舆论抨击?任由后人杜撰岳飞和岳家军的战绩,而不进行嘲讽讥笑?如果说明末时的辽东督师袁崇焕作为“民族英雄”存在争议,还无可厚非。因为袁督师的一些行为确实可疑。那么为了否定而否定千百年来颇受民间敬仰的岳元帅,作者究竟意欲何为?作者在文中借鉴多处不同的正史,为的就是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唯一的,是史学界的新发现。那么鄙人想说的是,正史的记载未必就有民间流传的野史和传说更有权威性。例如清修《明史》,那里自相矛盾和漏洞之处虽然不多,但是具有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的人还是能看出端倪。 话说回来,自古武将拥兵自重并谋反的例子数不胜数。以岳飞在当时的能力和威望来看,他要当皇帝太容易了。宋太祖赵匡胤能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进而陈桥兵变。怎么就不能允许岳飞谋反?可事实上岳飞没有谋反。反而通过多年的厮杀,让颇具雄才武略的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发出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无奈感叹。 现代管理学中有句常说的话,“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对岳飞而言,我们后人就是要看他的行事结果。这也是研究历史的关键所在。正是岳飞等先人的奋战,才避免了南宋百姓被异族统治和奴役,保证了华夏历史没有被改写。这就是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历史功绩。也是他们成为“民族英雄”最大的资本。 至此,鄙人要质问那些撰文否定和质疑我们“民族英雄”的作者,你们究竟是什么人?到底要干什么?一位位民族英雄被你们否定、批判,不允许年轻人在教科书中读到他们的事迹。那么你们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待我们的“民族英雄”? 如果岳帅和他的岳家军若是泉下有知,绝不会想到千百年后,他们誓死保卫的百姓后裔里竟出现否定他们的人。他们会怎么想?还会坦然面对异族铁骑而视死如归吗?更让这些英雄们想不到的是,跪在西子湖畔千百年的秦桧一伙儿竟然站起来了。我想,下一个是不是该轮到范文程或汪精卫站起来了? 呜呼!族有败类,莫过于此! 鄙人历来敬仰岳元帅,今日便撰文为其辩护!蔑视当今某些腐儒为了名利,不惜哗众取宠来博取大众眼球的行为。如果秦桧、范文程、汪精卫之流能活到现在,我毫不怀疑这些人能争前恐后的去当人家的干儿子。可惜人家只收干女儿,不收干儿子! 我们今日不为民族英雄们辩护,那么明日便没有人会成为我们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