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毕业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模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_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tamoadmin 2024-08-18 人已围观

简介1.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3.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三篇5.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两步混合运算》教案三篇6.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7.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在上课前,老师都会准备教案,那教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

1.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3.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三篇

5.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两步混合运算》教案三篇

6.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7.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_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在上课前,老师都会准备教案,那教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大全(一)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大全(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大全(三)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教学进度

 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大全(四)

  教学内容:

 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x的大小,x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教案# 导语《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篇二

〖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 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 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2.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数学万花筒

 有条件的学校,能把本题旋转的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制作一个美丽的图案。

 第2题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个好的数学教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外高。

2.在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围成”的含义;在画高的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在三角形内画高等数学活动 经验 。

4.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数学课程课标(2011年版)》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规定要:“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 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认识三角形,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今天不探索面积,但要为今后三角形面积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三角形的认识” 选自人教版义务 教育 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属《图形与几何》范畴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线段和角,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 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今后学习 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收获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特别是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的学习为学生继续学习“三角形的高”做好了准备。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虽然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空间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会画指定底边的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能准确画出指定底边的高。教师准备:课件一套,三角尺一个。学生准备:三角板,铅笔,白纸。

三、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抽象概括,交流展示等 学习方法 。

四、教法选用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方法 :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通过动手画三角形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性,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2.观察比较法。通过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了解学生对三角形本质的理解。

3.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地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需要一定的程序来推进。课标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是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看图导入、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古金字塔和安康汉江三桥画面,在帮助学生感受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同时,初步感受三角形在大桥中的作用,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接着通过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用字母表示

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后设计了让学生上黑板指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进行反馈训练,这里为学生设计一个坑,让他跳不出来的时候才告诉他,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这一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

2.学习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必要条件,对三角形高的掌握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其实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的迁移。这一难点内容由“教师演示?学生尝试?交流展示”几个环节来突破。“三角形共有三条高”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释,较好的处理了教师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用不同层次的练习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落实空间观念的培养。

生活是数学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数学与生活的丰富关联,尤其是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内涵,无疑是我们当下数学教学理应追求的重要目标。只是如何去看待和把握两者的关系,我们通常有着两种不同的方向:其一,是由生活向数学的抽象与归纳;其二:则是由数学向生活 的演绎与想像。之前,我们上这节课,更多的是作出第一种努力。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的人还看: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2. 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人教版

4.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

5.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

6. 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 导语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二)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三)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

 难点: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

 学具: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1.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介绍数位。

 一开始上课时,同学们读的万以内的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3876,是由3个千,8个百,7个十和 6个一组成的。6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7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8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3个千是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叫做数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个级和万级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个数位;从第二位起,都是十、百、千。

 不同点:万级多一个万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

 练一练

 (1)十万有( )个万,一百万有( )个万,一千万有( )个万。

 (2)一百万有( )个十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一亿是( )个一千万。

 (3)从低位到高位,按照数位顺序说出个级和万级的每一个数位。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5)万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3.教学例1。

 (1)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二十八万。

 引导学生用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万级数,但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数,再用文字写出来。

 (3)提问: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先按个级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4.教学例2。

 (1)指导学生读例2各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

 ①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②怎样读万级的数?

 ③在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④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读几个?

 阅读课本第3页,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读出下面每组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灵活性练习。

 出示活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训练。

 移动卡片上的数字,让学生读出各数。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题,自制一张亿以内数位顺序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和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并学习按级读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和按四位分级。

 第二部分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85000030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3)六千八百五十万写作:68500000(×)

 一百万七千写作:1007000(√)

 四万零九十写作:4090(×)

 (4)17860000米=(1786)万米(√)

 17865000米≈(1786)万米(×)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三篇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_;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万 万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读写,复习旧知

1、快速读出下面各数。

2000,4500,4523,6005

2、写出下面各数:教师口述学生写数。

3、40059000是( )位数, 含有( )级和( )级,由( )个万和( )个一组成。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像前面一样说出每个数的组成。320080, 479853000,2007000010。

二、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数的读法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示地图。

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你能读出北京和天津市的人口数吗?

学生尝试后汇报。

为什么只读出万以上的数?为什么要加万字?中间有两个零怎么读?

2、亿以上数的读法

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全世界人口约63023000人;学生试读,小结读法。

3、练习读法

试一试第一题;练一练第一题。

三、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1)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香港六百七十八万人;教师引导写澳门人数,学生独立尝试其他城市人数。交流评价,并验证(将写出的数分级读出来)

(2)三百五十万零六百,写作 。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让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反馈交流结果。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呈现题目: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

过程要求

① 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

② 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

③ 反馈写数结果。

④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书呈现结果

“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

(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 。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

② 同组交流各自的写法,着重说明“零”的处理。

③ 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呈现:“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20 ¦ 0435 ¦0000

这时板书不出现数位顺序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分级线段来代替数位顺序表。

(3)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 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 从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写法练习:试一试第2题,写数并估计数的大小。练一练第2题。补充练习题: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4391000, 7060020, 1300000800, 43910000,

70600020, 13000000800, 600600, 6000600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3题,先读数,再连线。最后写右边的数验证。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国际上分节方法。

3、同桌读写数游戏:一位同学用计数器拨数,一位同学读

数;一位同学写数,另一位同学读出来。

4、拨一拨,写一写,再读一读

用四个“5”和四个“0”组成一个八位数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2)只读出一个零

(3)读出两个零

(4)读出三个零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实践活动

生活中大数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 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本教材第七册《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 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然后汇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 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 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 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 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 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四、 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两步混合运算》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的内容。编者意图是在学生学会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知识模型,并能运用该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 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 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 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 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 除外。为什么是 0 除外呢?生:因为 0 乘任何数都得 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 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 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 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 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 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 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5 ,商就应乘 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 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 3,商还是 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 1 个式子到第 4 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 2 个式子和第 3 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 4 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 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 P95 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篇二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并运用建构的规律解决问题,在建构、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小黑板、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注意了,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很精彩,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他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他对身边的两只猴子说:“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2只猴子吧!”这两只猴子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外面的猴子听说后又进来一些猴子。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猴子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点行不行啊?”所有的猴子都听到分桃子了,一起跑到孙悟空身边。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发现规律。

 一 师:同学们,小猴子和孙悟空都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 预设)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到4个桃子。

 师: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生:……(计算的)

 师:能列出算式吧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结合板书把算式补充完整。

 板书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二 1、这些都是什么运算的算式,第一竖的数叫什么?第二竖的数又叫什么?第三竖的数又叫什么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意图 :这样预设,给学生创设发挥的空间,要比直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预留的思维空间要大,课堂上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学生发现不了,再逐步引导。〕

 生独立观察思考。

 师:你有重要发现吗?把你的重要发现说一说好吗?

 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4,商不变。

 师:她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现象,商不变。(板书:商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师:商不变,谁发生了变化?怎样变的?

 (预设)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了10(扩大10倍)。

 师:这个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你们知道是什么词吗?“同时”是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生:……

 师:“同时”指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而不是一个扩大,一个缩小,或一个扩大,一个不变。)

 (预设) 生2:②式和①式比较……

 师:他用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发现规律,用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你能像他这样去发现其它算式的一些规律吗?

 生:……

 师:同学们发现那么多的规律,真聪明!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100,1000,商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那么从下往上看,有规律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100、1000商不变

 师:是不是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10,100,1000,商不变呢?那你能验证吗?请你多写几个商是4的除法算式,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生写算式,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观察,汇报。

 师引导:看来这里扩大和缩小的不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位数,也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等,那么我们就要把10倍、100倍……改成“相同的倍数”了。

 师在板书上改写。

 师:这里所有数都可以吗?

 (预设)生:……(零除外)

 师:为什么要零除外?

 生:因为零乘任何数都得零,零不能当除数。

 师:我们发现的就是重要的“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在所有除法中都适用吗?

 师:请请同们列一组算式验证一下。

 生验证,指名汇报。

 师小结:看来这个规律对所有除法都适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数学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这一规律理解了吗?智慧老爷爷想考考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可以吗?

 1、 请你计算。

 8000÷2000=

 80……0÷20……0=    在板书下补充

 100个0  100个0

 生做过后师:你们是一部高级电脑,比普通电脑快多了,看来这个规律的作用太大了,这么大的数同学们都能计算出来。

 2、 P75 T1 板书到小黑板。

 3、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组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4、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不对?

 14÷2=715÷3=5

(14×2)÷(2÷2)=7( )150÷30=5( )

(14×5)÷(2×3)=7( )150÷30=50( )

(14×0)÷(2×0)=7( )1500÷300=500( ) 5、比赛。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出相等的除法算式最多。 赛后,让第1名同学说说取胜秘诀。

 6、P75页,观察与思考

 感受规律的作用真大(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能理解运用所探索的规律,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概括梳理。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数学有趣吗?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发出了那么重要“商不变规律”,并且那么有用,同学们真了不起!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带着你们把它运用到竖式计算中,还可以使竖式计算简便呢!

 五、作业

 列举出几组数学算式,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①8÷2=4    6÷3=2

 ②80÷20=4   24÷12=2

 ③800÷200=4  48÷24=2

 8000÷2000=4  120÷60=2

 80……0÷20……0=4

 100个0  100个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4页至75页。

 教材分析:

 这个教材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有趣的算式”、“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后,教材再次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其宗旨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及对应的商的关系,从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过程,感受探索与发现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掌握探索与发现的方法;并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计算中和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课件演示故事内容) 请看大屏幕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大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太少了!太少了!”“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子喊道:“还少,还少。”“还少呀?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吧。” 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 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我看大家也笑了)

 师:为什么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让更多的小猴都吃到了桃子。师:你心地真好!真善良!)

 生1:因为猴子吃到了更多的桃子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2:因为无论怎样分,每个猴子吃到的个数都一样,都是4个。

 师:是这样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每只猴子每次分到的桃子都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规律,概括性质。

 (一) 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 课件出示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2)观察讨论

 A、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后,代表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

 B、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个别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不变。)

 C、再看第二个例子,是不是也这样呢?

 D、你能举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中写出一个例子 (师巡视,收上展示)

被除数

除数

商 E、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 生可同桌讨论,再汇报,举例说明)

 师:真棒,能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说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尝试归纳发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填数。

 20÷5=4

 ( 20 ×6 )÷( 5 × □ )=4

 ( 20 ÷ □ )÷( 5 ÷5 )=4

 ( 20 × □ )÷( 5×8 )=4

 2、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⑴(48×5)÷(12×5) =4 ( )

 ⑵(48×3)÷(12×4) =4 ( )

 ⑶(48÷6)÷(12×6) =4 ( )

 ⑷(48÷4)÷(12÷4) =4 ( )

 3、抢答。

 ⑴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⑵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⑶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观察与思考

 下面是淘气计算“400÷25的过程,仔细观察计算的每一步,你受到什么启发?

 400÷25=(400×4)÷(25×4)=1600÷100=16

 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看到25想到4,把除数变成100,除以100就是把被除数去掉两个0,这样便于简便计算。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 800÷25

  2000÷125   9000÷125

 四、课堂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作业布置。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 (200÷2)÷(40÷□)=5

 (200×3)÷(40○□)=5 (200÷4)÷(40○□)=5

 (200×□)÷(40○□)=5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两步混合运算》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400-20×16

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 )个百,一万里面有( )个千。

 (2)( )个一百是一千,( )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

 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

 (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 640700 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案

 课题 口算除法(例1)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 80?20 如何计算?

 练一练:

 80?48= 90?30= 83?20? 80?19?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列式: 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

 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80?40 450?50 360?90 810?90

 2、书后:(P80 1、2、3、4、5)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个人修改

 让学生口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反思:

 教案

 课题 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20)140 50)280 80)565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83页1、2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大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后反思:

 教案

 课题 笔算除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2、笔算

 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

 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

 3)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个人修改

 教后反思:

 教案

 课题 笔算除法(例2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

 5

 39) 196

 195

 1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 2、3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P86 4、5、6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个人修改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大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后反思:

 教案

 课题 笔算除法(例3)1、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4 :

 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140?26=5?10

 5

 26)140

 130

 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

 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

 15?( )< 65 25?( )<124

 25?( )< 95 15?( )<124

 26?( )<150 16?( )<100

 2、计算:

 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86页2、3、4

 强调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大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后反思:

 教案

 课题 笔算除法(例4)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1、出示例5: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576?18=32

 32

 18)576

 54

 36

 36

 0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4总结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笔算第91页6

 五、作业:P92 9、10

 例5:

 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 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

 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576?18=32

 32

 18)576

 54

 36

 36

 0

 个人修改

 强调: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大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后反思:

 教案

 课题 笔算除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70

 3)( )=20?19,除数最小是(

 4)322?40的商写在(

 5)475与195的差里有( 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两位数

 )25?38 ( )76?27

 )96?82 ( )04?64

 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91页5----8 9?8?

 1、出示例题: 4214?43=98

 98

 43)4214

 387

 344

 344

 0

 2、介绍方法:被除数的头是4,除数的也是4,商不是9,则是8。

 3、练习:4455?45 2136?24

 2408?43 3312?36 1938?38 3080?35

 五、总结

 在掌握基本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灵活试商的方法。

 六、作业:

 自己自主练习几题体会试商方法 个人修改

 教后反思:

 教案

 课题 商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四、巩固练习

 1、书P94 1 (填空)

 2、书P94 2 (填空)

 3、书P94 3、4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422?80?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289?50?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折半估商?5?

 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6页)

 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98页1、5、6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