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美文 经典美文
外国文学赏析_外国文学作品鉴赏
tamoadmin 2024-09-02 人已围观
简介1.《夜莺颂》简析|介绍|赏析|鉴赏2.外国文学故事鉴赏200字左右?3.《一个人的遭遇》简析|介绍|赏析|鉴赏4.《套中人》简析|介绍|赏析|鉴赏5.高分求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可以使读后感,也可以是书评、鉴赏等各种形式!6.《飘》简析|介绍|赏析|鉴赏7.《诗歌集》简析|介绍|赏析|鉴赏8.《毁灭》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鲁拜集》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又译为欧玛尔·海亚姆1
1.《夜莺颂》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2.外国文学故事鉴赏200字左右?
3.《一个人的遭遇》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4.《套中人》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5.高分求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可以使读后感,也可以是书评、鉴赏等各种形式!
6.《飘》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7.《诗歌集》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8.《毁灭》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鲁拜集》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又译为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3?)的诗集。“鲁拜”是一种四行诗的名称,每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类似中国绝句。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感叹。广袤的宇宙中,人生来去匆匆,好似朝花夕败的蔷薇,“生命的酒浆滴滴浸漏不已,生命的绿叶叶叶飘堕不停。”那些曾经荣华富贵、威武显赫的帝王将相只是历史上匆匆的过客,当年他们宴饮作乐的地方而今已成为野兽出没、蜥蜴栖身的荒野,歌舞场中的美女也早成累累白骨。死亡面前,与帝王又有何区别。人生如此,现世的虚名浮利不可希冀,来世的幸福一片虚幻,“地狱的威胁,天堂的希望”都是圣哲们的谎言。世上并没有救世主,上帝只制造罪恶,希望神明指点暗途乃是人的幻想,神灵也是一个“盲瞽”。因此人们“莫再为人神的问题播弄”,“我自己便是地狱,便是天堂”。诗歌通过对人生的探索,辛辣地嘲讽和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肯定了人自身的力量。诗集充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探讨了生与死的客观规律,人生与宇宙的关系,万物从“无”生“有”,复归“无际”的转换法则,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同时,诗集又反映了诗人虚无哀伤的情愫,人生短暂,现实可悲,理想渺茫,莫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从美酒中寻求精神慰藉,表现了诗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诗人最后仍表达了信仰真理的决心,“无论是燃烧之情,或者是激怒灼焚我身”,还要捉得一闪“真光”,即使生命停止,也要让“死灰进出葡萄,卷须在空气之中高标,信仰真理之人路过我时,无意之间都要被它缠绕”。
作品以简洁凝炼的诗句概括了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感情,诗人善于捕捉典型的自然现象,有意义的生活以及作者内心感受最为深切的思想,通过丰富的想象,以鲜明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明白易懂,寓意深刻,感情浓郁。
《夜莺颂》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玩偶之家》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挪威]易卜生
类型:戏剧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79年。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玩偶之家》是其关注妇女问题的一部杰作,根据一个真实的女性故事而写成。剧本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两周后便在哥本哈根演出。在世界舞台上,《玩偶之家》的演出经久不衰,备受好评。五四时期,《玩偶之家》被介绍到中国,娜拉的觉醒和出走所触及的社会及家庭问题在广大青年尤其是女青年中引发了广泛争论。1935年,我国几大城市竞相上演《玩偶之家》,盛况空前,这一年因而被称为“娜拉年”。革命导师恩格斯曾对此剧给予高度评价,赞赏剧中人物娜拉所表现出的独立性格和精神。这部剧作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并奠定了易卜生作为“现代戏剧之父”的基石。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潘家洵翻译的《易卜生戏剧四种》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圣诞节就要到了,海尔茂和娜拉夫妇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因为新年伊始,海尔茂就要到银行担任经理,以前当律师时收入不稳定的那种日子就要结束了。这时,娜拉的旧友林丹太太来访。在和林丹太太的交谈中,娜拉兴奋地告诉了林丹太太一件事:她和海尔茂婚后不久,海尔茂便得了重病,为了让丈夫到意大利疗养,她私自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因父亲也病危,她便伪造父亲的签名签署了借据。海尔茂的病总算在意大利治好了。回到家里,为了还清债务,娜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在夜晚偷偷干一些抄写工作。但她并不感到辛苦,相反却感到骄傲,因为自己做了一件对丈夫有帮助的事。
这时柯洛克斯泰突然来访。娜拉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原来柯洛克斯泰是海尔茂即将出任经理的那家银行的职员,这家银行正在进行人事调整,柯洛克斯泰很可能被解雇,他便以借据来要挟娜拉设法为他保全在银行中的职位,否则就要把娜拉的犯罪行为告诉海尔茂。娜拉非常气愤,但不得已只好向丈夫求情不要解雇他。但丈夫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发出通令解雇了柯洛克斯泰。气急败坏的柯洛克斯泰随即就给海尔茂写了一封揭露真相的信件。娜拉情急之下向林丹太太求助,林丹太太为此事去找柯洛克斯泰,结果这对老情人旧情复燃,充满幸福感的柯洛克斯泰决定去取回那封揭露秘密的信,林丹太太却劝他不用着急。
海尔茂按每天的惯例下楼取信,娜拉急中生智用化装舞会缠住了他。归来,娜拉想说明一切已为时太晚,海尔茂还是取回了那封信。海尔茂读完信后勃然大怒,将娜拉刻薄地辱骂了一番。恰在此时门铃响了,有人送来一封信,是柯洛克斯泰的信和返还的那张借据。海尔
茂见自己的名誉已经保住,立刻改变面目,对娜拉又温柔起来。目睹此情此景,娜拉感慨万千,她看清了自己像玩偶一样被人摆布的可怜处境,并终于意识到她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后,毅然决定离开那个“玩偶之家”。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3幕。娜拉觉醒后决心出走。通过她和海尔茂的对话,易卜生塑造了一个勇敢争取独立的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娜拉 要想了解我自己和我的环境,我得一个人过日子,所以我不能再跟你待下去。
海尔茂 娜拉!娜拉!
娜拉 我马上就走。克立斯替纳一定会留我过夜。
海尔茂 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拉 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以后也不要。
海尔茂 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娜拉 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太难。海尔茂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
娜拉 我会努力去吸取。
海尔茂 丢了你的家,丢了你丈夫,丢了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
娜拉 人家说什么不在我心上。我只知道我应该这么做。
海尔茂 这话真荒唐!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
娜拉 你说什么是我最神圣的责任?
海尔茂 那还用我说?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
娜拉 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
海尔茂 没有的事!你说的是什么责任?
娜拉 我说的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海尔茂 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
娜拉 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托伐,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儿里也是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儿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
(选自《易卜生戏剧四种》,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我的孩子又是我的泥娃娃。
人家说什么不在我心上。我只知道我应该这么做。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阅读指导
自从写作“社会问题剧”以来,易卜生以深邃的目光观察社会,洞察社会的弊病,他看到这个貌似平等、自由的社会,其实是一个妇女没有地位的男权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易卜生通过一个家庭所发生的故事,来达到他剖析社会的目的。
剧中的娜拉是个觉醒中的妇女的形象。她热爱生活,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她还是一个热心帮助朋友的人。由于她真诚地爱她的丈夫,因而也真心地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然而,事实终于使她逐步醒悟过来。她认识到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同时从她自身的遭遇中不只觉悟到资产阶级家庭中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更进而认识到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等都是虚伪和不合理的。她醒悟之后的那番义愤之词,被人视为一篇“妇女独立宣言”,表明她是一个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妇女,而她离家出走的决定已表明她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叛逆女性。同娜拉相对立,海尔茂是一个自私和虚伪的资产者的形象。从世俗的表面观点来看,他是一个“正人君子”、“模范丈夫”。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被资产阶级社会的利害关系所完全异化的人物。他的眼里只有金钱和地位,家庭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体面的支撑而已。他表面上很爱他的妻子,实际上是把她当做一件装饰品,一件私有财产。他宣称为了娜拉可以牺牲一切,但当娜拉为救其命而冒名签字的行为会影响到他的名誉地位时,他便把面具撕了下来,说什么“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这句话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利己主义面目。
因而,《玩偶之家》这部剧不仅提出了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和出路问题,还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外表繁荣幸福与内部丑恶腐朽之间的尖锐矛盾。正是这一深刻的揭露使那些代表“上流社会”的舆论和报纸对这出剧的结尾提出了严重抗议,使得剧院也不敢上演,要求作者把这出戏的第三幕改为“大团圆”的结局。很清楚,如果作出这样的改动,《玩偶之家》就不再是一部撼动人心的戏剧,剧中主人公娜拉性格的完整性也将遭到破坏。
除了主题思想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以外,《玩偶之家》还是一部结构严密,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的戏剧。易卜生善于把复杂的生活矛盾集中为精练的情节。他常常把剧情安排在矛盾发展的 *** 时节,然后运用回溯手法,把前情逐步交待出来,使得矛盾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有条不紊。这些手法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戏剧艺术大师的牢固地位。
阅读建议
这部剧作在文学史和妇女解放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属于必读之书。阅读这部剧作应特别注意娜拉的心理变化,体味易卜生是如何在情节的推动中让这种变化很自然地发生的。
外国文学故事鉴赏200字左右?
《夜莺颂》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抒情诗。1818年底,济慈与芬妮·勃罗恩热恋,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此时诗人已患严重肺病,常感到死亡的威胁。翌年,一个美丽的春晨,济慈在勃罗恩家的花园中聆听夜莺的啼鸣声,诗思盈溢,一气呵成,写下了此诗。全诗共8节。一、二节写听到夜莺歌声后极为欢欣,渴望借助酒兴,悄然离开尘寰。三、四节诅咒丑恶现实,想象着自己已与夜莺同登天国。 五、六节写幻境中诗人醉卧花丛,芳香沁人,还有迷人的夜莺歌声相伴,愿在此种境界中逝去。七、八节赞美夜莺的歌声万古长新,诗人情不能已。最后,幻境消失,诗人恍如置身梦中,不知是睡是醒?
诗中以夜莺歌声象征永恒的欢乐与美,同现实人生中的痛苦与不幸对照;这对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有一定积极意义。诗人一生贫病交加,终至夭折。他憎恶现实世界的丑恶,企图以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筑一个快乐与美的世界,并将这幻想中的世界置于现实世界之上。此诗最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诗中的描述和咏叹,强烈地表达了对“永恒的美”——大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崇拜和追求。诗篇讴歌的美和美感是具体的、健康的,决非那种神秘主义的境界。但此诗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有较明显的局限:全诗囿于个人哀愁的狭小圈子,情调较低沉感伤。
此诗极其讲究诗体格律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完美,并取得巨大成就,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其次,济慈历来强调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企望在高于现实生活的充满美感的梦幻世界中寄托对未来的理想,而以诗的想象作为创造的工具。此诗虽名《夜莺颂》,诗中却极少直接描写夜莺,而主要是纵情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由驰骋丰富奇丽的想象,天上地下,往古今日,构成一幅诡谲变幻、绚美多姿的画面,焕发出鲜丽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娴熟的诗歌艺术技巧和卓越的才华。
《一个人的遭遇》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斯特林堡《半张纸》及其赏析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套中人》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一个人的遭遇》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1905—)的短篇。它描写了索科洛夫战前的经历、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原是个钳工,与妻子相亲相爱,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来他当上汽车司机,收入好,孩子们努力学习,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战争爆发后,他离别亲人,奔赴前线。他在战争中负过伤,当过俘虏,在德寇的集中营里经受过磨难,后来终于逃离虎口。可是,他的妻子、女儿早已惨死,他的儿子于卫国战争胜利的那天早晨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战后的第一个春天,他把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领作儿子。
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他并没有建立般的功勋,但在严酷的环境中却表现出他那普通人的朴实无华、刚毅顽强的性格特点:他在被押的途中掐死企图出卖自己排长的叛徒;他在德寇的枪口面前,拒绝“为德国军队的胜利”干杯,而为自己的死亡和摆脱痛苦干杯;他最后开着汽车,押送一名德国军官,返回自己的队伍。当他的一切欢乐破灭了的时候,还保持着对生活、未来的希望。索科洛夫的遭遇体现了千千万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遭遇。通过主人公命运的描写,对战争进行回味和思考,愤怒地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包孕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如同一篇题为《在新阶段》的文章所说:“《一个人的遭遇》在体现苏维埃人道主义的力量方面是惊人的。这里既有对于一个普通人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深入描绘(他在命运的严酷的考验中没有变得冷酷无情,而却保持着诚恳和善良),也有对于遭到难以相信的战争苦难的人们的绞人心肠的同情,还有对那些企图把人类推进新的灾难深渊的人的激烈的抗议”。
这篇结构严谨,主人公对自身遭遇的叙述与作者的旁白相糅合,旁白引出主人公悲惨遭遇、命运变迁的历史背景、 自然景物的生动画面以及有关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的思考,增强了感 *** 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高分求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可以使读后感,也可以是书评、鉴赏等各种形式!
《套中人》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的短篇代表作之一。某中学希腊文教员别里科夫,即使在晴朗的天气,也要穿雨鞋、带雨伞,还要套上棉大衣。他的雨伞、手表,甚至削铅笔的小刀都要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象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还戴着黑眼镜,又把棉花堵上耳朵。他一坐车,就叫车夫支起车蓬。他的寝室也象一个套子,不论怎样闷热,从不打开门窗。床上一年四季挂着帐子,他睡觉时穿上睡衣,戴着睡帽,还把脑袋蒙在被子里。他谈恋爱也按“例行公事”进行,想结婚又怕承担义务和闹出乱子。他把“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 *** 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写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他害怕任何变动,时刻担心发生越轨行为,常用盯梢、告密等卑劣手段,搞得全城的人都怕他。他去干涉新来的史地教员柯瓦连科和他的妹妹的“越轨”行动,一不小心从楼梯上跌倒,因为害怕被人耻笑,积郁成疾而死。
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形象,性格古怪、保守、虚伪、孤僻。他从外表、装束、起居、用具到思想言行,无不装在套子里,以此隔绝人世,逃避现实。为了扼杀自由,窒息生机,他还用套子去辖制别人,经常向上司告密,使“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10年到15年,什么都怕”,甚至“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他反对任何改革,就连新设立一个茶馆,或者阅览室,或者戏剧小组,他都要摇头,并不断地说:“千万别闹出乱子来啦”!这个顽固的保守势力的代表,不仅维护现存秩序,还十分留恋旧事物,一提起他教的古希腊文来,便一反常态,津津乐道,满面笑容。他虽貌似强大,但其本质十分虚弱,最后落得个在终日惶恐、坐卧不安中埋葬了自己的可悲下场。在揭露、鞭笞别里科夫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套中人的性格是在俄罗斯这个大套子的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批判的锋芒指向扼杀一切生机的俄国专制制度,发出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激励人们为改变现状而斗争。
选材角度别致,艺术构思深刻。为了塑造形象化的套中人的典型,作者运用典型化的手法,由表及里地从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人在套子里,物在套子里,思想也在套子里。从而,使套中人的形象凸现了出来,鲜明、生动。语言简炼活泼,尖锐辛辣,富于表现力。幽默、讽刺、对比、夸张等手法的成功运用,又更好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飘》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堂吉柯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和妖怪。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如他憎恨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把锄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2、他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行动的盲动性。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的行动虽出于善良的动机,却往往得出有害的后果。 3、堂吉柯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是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 4、总之、堂吉柯德的形象具有他的复杂性。他耽于幻想、行动盲目,是一个喜剧型的人物。同时他又是理想与现实脱节,动机高尚而行动错误的悲剧型人物。他是可笑的,可悲的,又是可爱的,可敬的。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
《诗歌集》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飘》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 密西尔
玛格丽特·密西尔(1900—1949),是美国作家,一生只写过一部,这部就是《飘》。
密西尔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喜欢钻研历史,1926年她离开报社,开始构思写作《飘》,把她研究南北战争史的体会和成果用的形式反映出来。《飘》的问世使她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家。
《飘》(1936)是一部历史题材社会,同时又包含相当多的浪漫色彩。它反映了美国南北社会在南北战争前后十几年间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现实。对联邦军的描写是有歪曲性的,对这场战争性质的揭示也是不正确的,这是由于作者立场和思想倾向的局限。
郝思嘉不算美,但极有魅力,可能是交融着母亲的娇柔和父亲的豪爽的缘故。在陶乐,他们一家很受人尊敬。
那个下午,郝思嘉在和汤家司徒、伯伦两兄弟闲聊时,获知在明天的晚宴上,将要宣布卫希礼和韩媚兰订婚的消息。消息来得太突然,郝思嘉感到惊诧,更多的是惆怅。她默默爱上卫希礼已有两年了。爱的力量不可抗拒,她要从媚兰手中夺走希礼。对此,她颇自信。
在第二天的宴会上,着意打扮了的郝思嘉确实成了男人狂热追求和女人妒忌的焦点,但并没有把卫希礼的目光逗引过来,她很失望,但尚未绝望。在藏书室里,她找到了卫希礼,向他倾吐了衷情,但遭到委婉拒绝。这一幕被白瑞德看见,郝思嘉感到极度羞耻和恐慌。当然,她不会知道,这个为上等人所不耻的白瑞德,后来却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物。
同一天,林肯率军南下,美国内战开始。郝思嘉不关心这些,战争是男人的事。为了同卫希礼斗气,她匆匆与韩媚兰的哥哥韩察理结了婚。当南方人满怀 *** 地投入战争时,韩察理也随军参战了,不久阵亡。
几个月后,韩察理的遗腹子降生,取名卫德。郝思嘉带着孩子来到饿狼陀的韩白蝶姑妈那儿,为了解脱烦闷,她加入了看护会,帮助照看战争中的伤员。郝思嘉虽然结束了婚姻,但爱尚未结束。韩察理笨拙的温存从未激发起她的情欲,卫希礼的影子在她心中一刻也无法抹去。她妒恨韩媚兰,但有时又觉得卫希礼是爱她的。因为她永远记得,在陶乐,卫希礼给她的那热盼和凄苦的眼神。
在一次赛珍会上,郝思嘉和白瑞德又不期而遇了。白瑞德是个跑封锁线的冒险商人,在饿狼陀,他的精明和慷慨也曾赢得过人们的尊敬,但又是他的傲慢和玩世不恭使自己失去了在饿狼陀的地位。郝思嘉觉得在他的爽直和冷酷后面隐藏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东西。
圣诞节期间,卫希礼回家度,郝思嘉又能和朝思暮想的人见面了。但卫希礼仍没有给思嘉的爱以回报便又匆匆走上战场。只委托她照顾好韩媚兰,郝思嘉也只得默然应许。
到1864年夏,饿狼陀人已能听到前线的隆隆炮声了。人们纷纷撤离。卫希礼也在前线被俘。但由于此时韩媚兰已有身孕,经不住马车的颠簸,郝思嘉只得留下来照顾她,尽管她恨韩媚兰,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那个允诺的束缚。8月底,饿狼陀失守。韩媚兰的儿子玻儿降生。危难之机,白瑞德把她们送上了去陶乐的路,而他自己参军去了,或许是因为战争的惨状唤醒了一个南方人尚未泯灭的良心吧。
陶乐因为被北佬当做司令部,免遭毁坏。但战争毁灭了陶乐的美丽,母亲病逝,黑奴几乎逃尽,陶乐人在饥饿中挣扎,郝思嘉决心用那颗已受创伤的心拯救陶乐,重整家园。
第二年春天,战争结束,生活日趋正常。9月,卫希礼获释归来,这又复燃了郝思嘉爱的火焰,她请求卫希礼带她出逃,但又一次失望。她感到属于她的只有陶乐和那片红色的土地。为了陶乐的兴盛,她想到了与白瑞德那个富有的流氓结婚。
在饿狼陀,白瑞德因打抱不平要被北佬外死。在郝思嘉看来,这并不影响她的,要是在监牢里与他订婚,得到他的财产,哪怕再做一次寡妇也值得,但她的诡计被白瑞德识破。现在,她只得把妹妹苏纶的情人甘扶澜当成挽救生活沉船的最后一块木板了,因为他有一爿店和一千元积蓄。郝思嘉轻而易举地骗得了甘扶澜的爱情,对她妹妹,她一点也不内疚,因为她觉得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陶乐。
郝思嘉没想到为了保卫家庭而付出的代价竟是永远的脱离家庭。她想,要使陶乐长久平安,就得无休止地赚钱。她先后买了两家木厂,并亲自经营,甘扶澜虽然也认为女人应安守本份,但对他来说,顺从便是幸福。在饿狼陀,能真正理解郝思嘉的,只有白瑞德一个。
郝思嘉赚的钱总要寄一半回陶乐,陶乐渐渐复苏。父亲死后,苏纶同一个战争中的伤兵慧儿结了婚,小妹恺怜去了尼姑庵。卫希礼觉得自己和媚兰在陶乐呆得太久了,很过意不去,便准备离开。郝思嘉以身孕为借口,要他到饿狼陀帮自己工作,卫希礼也不好推辞,便带着一家来到饿狼陀。郝思嘉又能经常见到卫希礼了,她很满足。
这一段时间,局势很混乱。北佬提出让黑人治州,使黑人更加嚣张。那天傍晚,郝思嘉从工厂回家,路上遇见两个歹徒,险遭不测。卫希礼和甘扶澜带着三K党要替她报仇,但风声走漏,甘扶澜被打死,卫希礼受了重伤,幸亏白瑞德富有心计,一场风波方才平息。
甘扶澜死后,郝思嘉感到恐惧和痛悔,以及一种突然觉醒的良心的 *** ,这种心情是她从未有过的。她知道,自己从未属于过韩察理和甘扶澜,给他们的笑脸和亲吻实际上都是给卫希礼的。在她的灵魂深处,隐藏着一种欲望,那就是希望卫希礼能永远地维持着自己,但实际上又是那么的不可能。所以,当白瑞德向她求婚时,她竟也答应了。
在饿狼陀人眼里,郝思嘉历来不守妇道,白瑞德又是提包党人,他们的名声极糟,但郝思嘉并不后悔这桩婚姻,因为她成了饿狼陀最富有的女人。生下美蓝以后,郝思嘉对卫希礼产生了一种负疚之感,为了不在肉体上背叛卫希礼,她对白瑞德提出分床而睡,白瑞德竟也欣然应允。
皮鲁儿的生日那天,没有请白瑞德赴宴,这件小事使白瑞德深深感到,长此下去,人们对他们夫妇的冷漠势必殃及子女。他要挽回人心,博得大家的好感。他决定,把美蓝做一个小小楔子,劈进饿狼陀的冷酷中去。因此,他拚命地把爱倾注到美蓝身上,当他再带着美蓝去散步时,也能遇到笑脸了,尽管,那笑脸很可能是人们赐于美蓝的。
卫希礼生日那天,郝思嘉到厂里去喊他回来参加晚会,两人又单独相遇了。这两个已跋涉得疲倦的人,共同忆起往日的快乐时光,不觉中又相依相偎了。这一情景被别人发现,告诉了韩媚兰。韩媚兰是个高尚的女人,她信任郝思嘉,竭力为郝思嘉辩护,保全了自己丈夫和郝思嘉的名誉。良心的不安,使郝思嘉肩上背起了沉重的十字架。
这天夜里,白瑞德喝得烂醉,一时的冲动,郝思嘉又怀上了第四胎,但这个孩子因流产夭折。白瑞德觉得自己对不起郝思嘉,不想再让她奔波劳碌。于是,乘郝思嘉回陶乐调养时,与韩媚兰谈妥,把两个木厂都卖给了卫希礼。
郝思嘉调养好以后,白瑞德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似乎清醒多了,他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美蓝,仿佛他生活的急流已缩进一条狭窄的河道,对郝思嘉,他只维持着疏远的客气。他也站在南方人的立场上干预政事,由于有功于民主党,他又成了饿狼陀的第一红人。在家里,美蓝仍是白瑞德的精神寄托,可是,美蓝四岁时,在一次骑马训练中,从马上跌下摔死,从此,白瑞德不再笑了,变得冷酷和无礼,而郝思嘉也感到了深深的寂寞。
又一件事使郝思嘉的寂寞中增添了痛苦的成分。韩媚兰病故,把卫希礼和玻儿托付给了她,她很不安。本来,她应向韩媚兰忏悔,但韩媚兰却这样匆匆而去。她知道,自己背上那沉重的十字架将永远无法卸下。韩媚兰死后,她才发现卫希礼并不爱她,而是一种需要。韩媚兰在临终前曾这么说,他只是个无经验的孩子。
郝思嘉失去了一个爱人,却多添了一个孩子;郝思嘉失去了一个世界,她要全心去爱剩下的另一个世界。哦,多少年来,白瑞德才是她的一堵爱的石壁,且那样坚实,而自己却未曾在意过。当她顿悟时,白瑞德却不再爱她了,并要永远地离开她。郝思嘉自问: 我能挽留下他吗?一定能。她自己回答。
她确实感到疲倦了。这世界太幽深莫测,一切都是那样难以理解。现在她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容自己畅快呼吸的空间,她盼望着有一只温柔的手来抚摸自己焦灼的心房,重新给她的生活以力量。她又想到了陶乐,她那温馨的故乡,那已在梦中飘逝的故乡。
《毁灭》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诗歌集》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诗人海涅(17—1856)早期诗集,极富浪漫色彩,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诗集共分5部分。据海涅自称,《诗歌集》贯串着一个共同主题,这就是他对堂妹阿玛莉的恋情。阿玛莉无视诗人的深情倾慕,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地主,使青年海涅极其悲伤。因而第一部分《青春的烦恼》大都是关于不幸爱情的悲哀的怨诉和痛苦的 *** 。其中组诗《梦影曲》多据诗人的初恋对象约赛法讲述的民间传说和迷信故事写成。它们在风格上明显受到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影响,过多运用梦幻主题,歌咏月夜、森林、幽魂和梦中女郎等,带有浓厚的魔怪恐怖色彩。组诗《小曲》仍在咏唱对阿玛莉的不幸恋爱,但写得清新动人,显露出卓越的抒情才华。《罗曼曲》源出西班牙抒情叙事民谣,是海涅最擅长的诗体。本诗集里的一组罗曼为诗人崭露头角之作。《近卫兵》一诗,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缅怀和向往;经舒曼谱曲,已成为世界名歌。在《十四行诗》中,诗人开始把个人的体验扩大、提高到对德国社会生活的评骘。《献给我的母亲》一诗,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自私和冷酷,表现了对权贵的轻蔑与憎恨。诗集第二部分《抒情插曲》,内容仍是咏叹对阿玛莉的痛苦的爱情。这些诗,情感真挚,毫不矫揉造作;既贯穿着诗人特有的 *** 、机智和风趣,语言又极为简洁和凝。它们既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又有民歌的质朴单纯。浪漫主义诗人所追求的“大自然的灵化”,也以完美的形式得到了体现。如《一棵松树在北方……》,用寒松和棕榈作比,象征诗人跟自己心爱的人永无结合希望的强烈痛苦,撼人心魄。《展开歌唱的翅膀》则奏出了浓郁的异国情调,流露出对东方古国的憧憬,有着迷人的魅力。诗集第三部分《还乡曲》,多为怀旧之作,主要还是歌唱无望的爱情,但已不再具有《抒情插曲》那种柔和的光泽,而写得更为大胆、辛辣有力,往往在结尾处用讽刺的笔调嘲笑那种过于多愁善感的爱情的痛苦,显示了思想的逐步成熟。那首咏唱罗雷莱的诗,在夕阳、清流、山林、女妖和诱惑的歌声的抒情氛围中,叙说了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是《还乡曲》中最负盛名的诗篇。海涅在库克斯海滨所写的8首诗,歌唱渔家姑娘、人鱼故事和海岸风光,是德国诗歌中最早吟咏大海的篇章,历来脍炙人口。《哈尔茨游记插曲》插写恬静纯朴的山间生活,雄奇绚丽的自然景物,动人的神话传说,洋溢着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其中的《山上牧歌》一诗,借宗教问答形式,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热忱向往。《北海组诗》以德语里从未听到过的节奏, *** 地歌唱海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景象。这些诗,交织着童年的回忆,难忘的爱情,对荷马诗歌的倾倒、对祖国的眷恋,以及对希腊神话中南欧诸神的调侃。自然、神和人浑然一体,构成独具特色的诗境。为能更恰切地表达象大海一样奔腾、跳跃的诗情,海涅突破旧格律,创造了一种响着大海一样狂放的节拍的自由诗体。
《毁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长篇。1919年夏秋之间,远东地区莱奋生领导的一支150人的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退入森林,不久又陷入困境,仍顽强战斗,最后只剩下19人。但是,他们完成了“保存战斗单位,作为将来的核心”的任务,突破敌人重围后,投入新的战斗。
这部以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激烈的斗争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一支小小的游击队的战斗经历,揭示出这样的主题:在国内战争中进行人材的精选,在革命的途程中进行人的最大的改造。游击队员来自矿工、农民、牧民、知识分子等阶层,大多要求革命,但又沾染了旧的习气。游击队队长、 *** 员莱奋生的形象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内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和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他也有弱点,但他勇于自我改造,具有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忠于革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原则性强等的优秀品质,在游击队员中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促使这支队伍成长为具有高度觉悟的战斗集体。还描写了劳动者莫罗兹卡等人在斗争中的成长,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密契克灵魂空虚、意志薄弱、傲视工农、与革命格格不入而沦为叛徒和被淘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不仅把这个人物作为叛徒来写,而且揭露他那把“我”视为高于一切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本质。
这部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描写得十分真实、深刻,鲁迅曾肯定对于游击队“渐濒危境时候的描写”,认为“当革命进行时,这种情形是要有的,因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这‘溃灭’正是新生之前的一滴血,是实际战斗者献给现代人们的大教训。……所以只要有新生的婴孩,‘溃灭’便是‘新生’的一部分”,由于是在革命的发展中描写现实,所以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并不以描写战争为其着眼点,而是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世界变化的描述,借此突出革命斗争中人材精选、人的巨大改造的思想。还运用对比手法,把密契克放在与莱奋生以及莫罗兹卡等人的对照之中,使其性格更为鲜明清晰。这部长篇受到好评,高尔基认为它提供了国内战争的广阔的、真实的画面,鲁迅则把这部作品誉为“纪念碑的”和“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