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美文 经典美文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翻译_范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吗

tamoadmin 2024-09-11 人已围观

简介1.不食母食两肉的原因是什么?2.《范文正公文集》序的翻译3.范仲淹为什么向吕夷简磕头谢罪?4.断齑画粥的意思5.范仲淹记中的: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什么意思?是这一段吗?原文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公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读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之,见先寝者,诘之,其人给云:“适疲倦,暂就枕耳。”仲淹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

1.不食母食两肉的原因是什么?

2.《范文正公文集》序的翻译

3.范仲淹为什么向吕夷简磕头谢罪?

4.断齑画粥的意思

5.范仲淹记中的: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什么意思?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翻译_范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吗

是这一段吗?

原文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公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读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之,见先寝者,诘之,其人给云:“适疲倦,暂就枕耳。”仲淹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忘对,仲淹即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

翻译

丞相晏殊留守南京,范仲淹因为母亲去世,寄住在城下,晏殊就请他掌管府学。范公经常住在学校里面,训诫教导学生都要有方法和尺度,辛勤劳苦恭顺谦虚,并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夜里教授各位学生,(不管是)读书就寝还是就餐,都立下具体时间执行。(范公)经常偷偷来到教室学生,看见有睡觉的,就叫醒批评他。那人辩解说:“恰逢疲劳困倦,暂且睡了一会儿。”范仲淹问他没睡时看的什么书,这个人也随便搪塞,范仲淹于是就拿那本书问他,那人回答不上来,(范仲淹)于是就惩罚了他。范仲淹(想要)出考题让诸位考生作诗赋,一定要自己先做诗赋,目的是想要知道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诗赋的用意,也让学生把此作为典范。因为这样各地跟随他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不食母食两肉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范仲淹生平经历:

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范文正公文集》序的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所以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也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出处:《宋史·范仲淹传》

原文: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译文: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所以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也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扩展资料:

范仲淹少时贫困苦学,出仕后即有敢于直言之名。庆历三年(1043年),召为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方案,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考核官吏,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使北宋王朝从积弱的局面中解脱出来。

但由于触动了守旧派的根本利益,受到攻击,复被指为朋党,终于罢政,出知邠州、邓州、青州、杭州,所到之处,兴利除弊,造福一方,死于赴颍州途中,谥号“文正”。

范仲淹还是著名文学家,所作《岳阳楼记》气势磅礴,铺叙壮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历代传诵。亦擅于词赋,所作《渔家傲》境界宠大,苍凉悲壮,突破了唐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为什么向吕夷简磕头谢罪?

庆历三年,我刚八岁,开始进入乡校读书。一天,有一位从京城来的士人,拿出鲁人石守道所作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老师阅览。我从旁观看,就能朗读记诵诗中的词句,并问先生诗中所颂的十一人是何许人?老师说:“小孩何必要知道他们呢?”我回答说:“这是天上的人吗?那我就不敢了解;如果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不能问!”老师觉得我的话不凡,便把他们全都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啊。”当时我虽不完全明白,却暗自记住他们了。嘉佑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才知范公去世,已经安葬,欧阳公撰写的神道碑、富弼作的墓碑铭也已传出,我读后悲痛地流下眼泪说:“我知道范公的为人。”大概有十五年却不不能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的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开始受到欧阳公知遇,经过欧阳公的介绍又认识了韩琦、富弼二人,他们都以国家的杰出人才来接待我,说:“遗憾你没能认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唉!范公的功德,不需要文章而能昭显,范公的文章,也不待序文而自能流传。然而我所以不敢推辞而为范公遗稿作序,因为自从八岁懂得敬爱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他们三位杰出人物,我都得以与他们交往,而惟独没能结识范公,我把这看作一生的遗憾。如果能在范公的文集中挂名,从而使自己成为范公最后的门下士,难道不是向来的愿望吗?

断齑画粥的意思

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

一、原文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二、译文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三、出处

《宋史·范仲淹传》

人物介绍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记中的: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什么意思?

断齑画粥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断齑画粥翻译:范仲淹小时家贫,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断齑画粥: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齑”有时也写做“_”,音“ji”,原意是细碎的菜末。断:断开;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画:同“划”,划分,。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_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意思是: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

这句话出自《宋史.范仲淹传》,原句是: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意思是: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世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所以)后来虽然他做了高官,但不是家中除非来了客人从不吃两样荤菜。

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对别人却乐善好施,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博爱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门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扩展资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百度百科-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