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美文 经典美文
范文正公祠堂记汪藻翻译和注释_范文正公祠堂记
tamoadmin 2024-09-21 人已围观
简介1.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2.范仲淹的资料3.范仲淹的所有资料4.官至宰相,范仲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
1.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
2.范仲淹的资料
3.范仲淹的所有资料
4.官至宰相,范仲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扩展资料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百度百科-范仲淹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
先生,学生,后生
“先生”一词,本义为先出生,亦有先知先觉、德高望重之义,历来多指教育者。
韩愈《师说》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先生”一般比“后生”早明人生正道,而“后生”要立志“学生”,更要成为“先生”,以保家国“生生不息”!
然“先生”一词传承数千年,涵义甚丰,历史不同时期之“先生”,所指对象不尽相同,多为尊称。
1、先出生者。“先生”一词最早应见于《诗经-大雅-生民》,记录周朝始祖后稷事迹之史诗,其中关于后稷出生有“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一句,大意为后稷之母怀胎十月顺利生产,头胎分娩顺利。这里“先生”一词指“第一胎”。
2、父兄或长辈。先秦诸子百家尤其儒家经典中,“先生”一般指父兄或长辈。如《论语·为政》中“ 有酒食,先生馔 ”,意为有美酒佳肴先孝敬父兄,因父兄先我而生,贡献早且大;再如《仪礼-有司》中“ 其先生之膂,折胁一 ”之“先生”也是父兄之意。《孟子·离娄上》中“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孟子·告子下》中“ 宋牼(kēng,牛胫骨)将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国策·卫策》注:“先生长者,有德之称。”此三处“先生”皆为长辈,尤其道德学问令人尊崇之长辈。
3、先知先觉者。《韩诗外传》言:“古谓知道者为先生,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冥于得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人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孟子·万章》:“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4、师者。用“先生”称谓师者,始见于《礼记-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先生不与之言则趋而退”,意为有师长在一起,不能先于师长与人打招呼;在路上碰到师长,须主动上前,站直行拱手礼;师长说话了就应对,师长不说话就退到一旁等待师长离开后再离开。如此细致严格之礼仪要求可见古人对“先生”之尊敬。此后,以“先生“称谓师者之用法直至当今。然今日老师之内涵已远不如“先生”之本义亲切自然又高远浩然。
5、离退休官员。《礼记.士相见礼》注:“先生,致仕者也”,即离退休官员,虽已不在其位,然年长德高,学富识远,礼称“先生”。《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
6、医师。古时有德行有学问之人不一定能看病,但能开医馆制药方之人(江湖郎中除外)一定有德行有学问。自古儒者通医。孙思邈、张仲景等亦官亦文亦医。故,民国及以前皆尊称医师为“先生”。
7、妻对夫之称。民国前后,有教养之家,贤惠夫人对丈夫不直呼其名,也不用“孩他爹”,更不用“老公”这样低俗之称,大都用“先生”称谓。
8、对男士及德高望重女士之尊称。一般情况,对成年男子称“先生”或男士,成年女子称**、女士或夫人,但对德高望重之女士也可尊称“先生”。与同岁,在书信中经常使用“庆龄先生”之称谓,对何香凝也称过“先生”。有时敌对双方出于礼节也互称“先生”,、周总理对都在书信中称过“先生”。
9、道士。古时之道士,多居于深山修行,普遍出尘脱俗,得文人雅士喜爱,古诗文中常称道士为“先生“。如创道教南宗之宋代名道白玉蟾之诗:“酒力安能夺化工, 先生 炼就金丹红”(《赠赵太虚画竹石》),“龙虎山前山后间, 先生 活尽几多人”(《赞历代天师》)。《至元辨伪录》言:“先生言道门最高、秀才言儒门第一”。
10、文人自称。如南宋陆游“逆旅门前拨不开, 先生 醉策蹇驴来”;又如苏轼“红波翻屋春风起, 先生 默坐春风里”。
“先生“一词还有诸如”看相、算卦、看风水之人“等其他指代,一般使用较少。
故,“先生”本义无性别之分,女性亦可称先生,尊于德行、功业、学识之高远也! 尤其民国时,不分男女年龄,对德正学高之人统称先生。红色《青春之歌》,年近50岁之人皆应读过,被始终称为“林先生”之主角林道静,本年不过二十之女中学生,饱含革命热忱与勇于献身精神,其人生道路给我们心里留下过深深烙印,其与北大男女学生相互均以先生相称。
但“先生”亦不完全为尊称。清时上海、江浙之地,先生为上海专用名称,只是不直接面称。清代李伯元长篇《文明小史》第十九回就有“上海,都称先生的。此已非先生之本义,且极少用。
建国后,“先生”之称渐没。改革开放后,“先生”之称再盛,然已无德行、功业、学识之要求,仅区分于性别。况,当今能称“先生”之女性,已寥寥无几!
百年国史镜鉴:教育盛,则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则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未来之世,“先生”之谓,还是回归本义为好!“先生”之逻辑,因修为而称谓也!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这穿越数千年之敬语,浩然而沧桑,明亮而坚韧,在天地尘埃中灼灼其华,在历史长河中灿若星汉。古往今来,中华文明出现一批又一批德高望重、学究天人、忧国忧民、艰苦奋斗之先生们。远如三皇五帝、继有孔孟等,近有润之恩来等。先生们不屈不挠之精神、纯真如一之信念,如初升朝阳般,将芸芸众生温暖相拥-------
附:《严先生祠堂记》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贬居睦州时所作,将严光与光武帝并列,写光武帝礼贤下士,实写严光鄙视显贵,为人高洁。文章隐批当时社会钻营官场、贪污腐化之恶习;赞颂严光不图名利,视官爵如泥土之品德;也赞扬了光武帝礼贤下士之优良作风。文章结构精巧,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相得益彰。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名篇《岳阳楼记》。
《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译文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zhào),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miǎn),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先生:指严光。赤符:《赤伏符》,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
在《蛊(gǔ)》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zhūn)》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lián),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在《盅》卦的“上九”爻(yao)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蛊:六十四卦之一。上九:九爻。屯:六十四卦之一。复:复除徭役臣妾:原指男女奴隶,这里引申为被统治的人民。亿兆:古代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cí)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yāng)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范仲淹的资料
《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名作之一。 约写于范仲淹出任睦州太守时期。文章短小精悍,仅二百多字。主题明确,议论充分,节奏明快,感情充沛。它虽不似作者自己写的《岳阳楼记》那样浩瀚雄浑,也不似刘禹锡的《陋室铭》那般纤巧明丽。但却以诚挚质朴的情愫,使人为之感动。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严先生祠堂记
作者:范仲淹
先生②,汉光武之故人也③。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④,得圣人之时⑤,臣妾亿兆⑥,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⑦,归江湖⑧,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⑨,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⑨,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 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⑾,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⑿,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⒀”
注释
①1034年,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因宫廷矛盾受牵连,被贬为睦州知州。此时正值46岁盛年,在任期内,做了不少好事,如兴办睦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龙山书院,兴建严光祠堂,并写下了《严先生祠堂记》这一千古佳作。
②先生:即严子陵,名光,东汉实会稽余姚人。字子陵,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后被召到京师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于富春山。
③光武:即刘秀,东流王朝的建立者。
④握赤符:光武行至镐,有微贱时长安同舍儒生强华,从关中奉赤符奏上,光武因而即帝位。乘六龙:古代天子之马驾六马,因以“六龙”作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⑤圣人之时:适合时代潮流的圣人。
⑥臣妾亿兆:统治天下成千上万的民众。
⑦动星象:传说光武与严子陵共卧,子陵把脚放在光武腹上。次日,太史春天客星犯帝座甚急,光武笑道:“我不这与故人严子陵同卧而已。”
⑧归江湖:光武任严子陵为谏议大夫,子陵不受,隐居耕钓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庐)。
⑨泥涂轩冕:把轩冕看得象泥巴一样。泥涂:比喻污浊;轩冕:显贵者的冠服。
⑩《蛊》《屯》:均为《易》卦名。
⑾是邦:指严州。今浙江桐庐县。
⑿复:免除其赋役。
⒀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
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赤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归隐江湖,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盅》卦的“上九”爻 (yáo) 都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屯》卦的:“初九”爻,阳气正开始享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大。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范仲淹的所有资料
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生活贫苦,但他坚持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时进士及第,不久,便邀滕子京来青阳长山,并赴九华山游憩。从此,两人成为至交。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年9月,他奉诏条上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时弊、考核官吏、裁减闲冗。但他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时间,便因贵族官僚的攻击和反对而告失败。庆历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翌年初又被罢。滕子京中进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诬告,于仁宗庆历四年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建德县志》卷之九中,载有他的一首题为《尧庙》的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致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历史悠久的建德(今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的称誉。尧庙即位于县城尧渡镇北10公里处的历山。相传舜帝耕于此山,尧帝千里来访。所以,历山及县城有多处皆以“尧舜”命名。范仲淹游历山唱尧庙,也许罢官之后游此而作,亦或进士及第所写,均无从考据。《尧庙》这首诗是对尧舜功勋的赞颂。
范仲淹卒于1052年,卒谥文正,生前著有《范文正公集》。因其与池州结下不解之缘,后人对其十分景仰。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时居地的长山(今青阳木镇长山村),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由此可见,范氏祠堂规模之大。惜历经兵火,今已无存。
官至宰相,范仲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范仲淹 (989 ~ 1052 )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年9月,他奉诏条上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时弊、考核官吏、裁减闲冗。但他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时间,便因贵族官僚的攻击和反对而告失败。庆历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翌年初又被罢。滕子京中进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诬告,于仁宗庆历四年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建德县志》卷之九中,载有他的一首题为《尧庙》的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致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历史悠久的建德(今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的称誉。尧庙即位于县城尧渡镇北10公里处的历山。相传舜帝耕于此山,尧帝千里来访。所以,历山及县城有多处皆以“尧舜”命名。范仲淹游历山唱尧庙,也许罢官之后游此而作,亦或进士及第所写,均无从考据。《尧庙》这首诗是对尧舜功勋的赞颂。
范仲淹卒于1052年,卒谥文正,生前著有《范文正公集》。因其与池州结下不解之缘,后人对其十分景仰。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时居地的长山(今青阳木镇长山村),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由此可见,范氏祠堂规模之大。惜历经兵火,今已无存。
范仲淹是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扩展资料:
范仲淹早年立志,敢说敢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纠偏勘误不辟祸患的信念。
范仲淹入仕后,清楚地看到了宋王朝安享太平下的体制弊端,他不断向朝廷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条条符合现实,条条都是治弊的猛药,体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睿智目光和心忧天下的报国情怀。
早在天圣三年(1025),当还是小小的大理寺丞时,位卑言轻的范仲淹便给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和仁宗,呈上了一份《奏上时务书》,提出救文弊以厚风俗,整武备以御外患,重馆选以养人才,赏台谏以开言路等建议;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在丁母忧期间,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冒哀给朝廷上了一份——《上执政书》,针对贫病交加的时弊,他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备戎狄”等六条改革主张。
据说,宰相王曾收到后,大为赏识,立即授意晏殊推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
范仲淹立身孤高,报国奉行“以言为先”,而且次次都是药石之言,以致危言多犯,屡言屡贬。
天圣八年(1030),范仲淹上疏《乞太后还政奏》,请章献太后“卷收大权,还上真主”,让“春秋已盛”的仁宗亲政,加上这之前他还谏阻仁宗率百官行拜太后寿仪,触怒章献太后,被贬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通判。
范仲淹的言行,也使曾推荐他的晏殊担心连累到自己,他把范仲淹叫去严加责备。为此,范仲淹给晏殊写了封长信说:“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反映了他宁死不默的一贯精神。
明道二年(1033),章献太后驾鹤归西,亲政后的仁宗希望有所作为,拔擢了一批太后垂帘时受到压制的官员。范仲淹也由陈州(今河南淮阳县)通判召还,担任了谏官。
谏官的职责就是提意见,不久,仁宗因为宠幸尚氏、杨氏二妃,准备废黜郭皇后,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率众台谏到垂拱殿门,伏奏郭后不可废,结果被押解出京城,贬知睦州(今浙江建德市)。
即使狼狈如此,范仲淹还在《睦州谢上表》中反复劝说仁宗:“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廷争,国朝盛典。”
景佑二年(1035)冬,范仲淹由知苏州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进京。归来后的范仲淹,论事愈急。当时,吕夷简任首相,颇为专权。
范仲淹便把一些要员的晋升情况绘制成《百官图》上呈仁宗,指着上面开列的百官晋升顺序说“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直言宰相用人不当,以权谋私。
这把位居人臣之极的吕夷简气得七窍生烟,暴跳如雷,反在仁宗面前诉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这次,他又落职饶州(今江西鄱阳)。
历经三度贬职,范仲淹丝毫不见收敛,他那近似固执的坚持,源于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源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源于他许国忘身的精神。
百度百科——范仲淹
中国***新闻网——范仲淹:北宋第一臣
下一篇:招商工作方案_招商工作方案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