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美文 经典美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结构_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
tamoadmin 2024-09-25 人已围观
简介1.植树的牧羊人下一课是什么2.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含义是什么?4.初一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缩写(梗概)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解析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们五个小男孩去爬悬崖。其他孩子勇敢地向上爬,我落在最后很害怕。暮色开始四合,我伏在岩石上不能动弹。天上出现星星时,杰利和我父亲来了,父亲鼓励我一步一步地走。我照着做
1.植树的牧羊人下一课是什么
2.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含义是什么?
4.初一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缩写(梗概)
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解析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们五个小男孩去爬悬崖。其他孩子勇敢地向上爬,我落在最后很害怕。暮色开始四合,我伏在岩石上不能动弹。
天上出现星星时,杰利和我父亲来了,父亲鼓励我一步一步地走。我照着做,慢慢爬下悬崖。
经过这一次脱险,我在遇到困难时总是提醒自己,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植树的牧羊人下一课是什么
爬下悬崖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我绝对没法爬下去(内心绝望);这似乎能办得到(萌发信心);我顿时有了信心(有了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入选初一第一学期第十四课语文课本,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
杰里引着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励他终于得以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扩展资料:
节选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
植树的牧羊人下一课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分析:
1、文章分为几部分?
答: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3段),冒险、陷险;第二部分(14-22段)脱险;第三部分(23段)感悟。
2、通过爬悬崖这件事,作者想表现什么意思?试归纳文章的主旨。
答: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答: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课文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么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含义是什么?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如下: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入选初一第一学期第十四课语文课本。
初一语文上册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目标
1、掌握记叙的要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复述把握故事情节。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学习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以及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方法。
4、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
初一语文上册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专业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曾发表百余篇短文,并著有《宇宙间》《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作品,是美国的一位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
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采用了反复的手法,是本文的文眼。“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入,具有强调作用。这一标题富有意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初一语文上册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创作背景
本文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是莫顿·亨特晚年写的回忆自己八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儿时的莫顿·亨特体弱多病,性格怯懦、孱弱,他时常为此感到羞愧,也时常因此受到同龄孩子的欺侮和蔑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没有人能够给他真正的快乐,而那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却让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自信,学到了克服困难、实现远大目标的方法。
初一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缩写(梗概)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要内容: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利引着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励他终于得以脱险的故事。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作者莫顿·亨特(美),入选初一第一学期第三课语文课本。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7年~2016年)(美),早年曾经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曾发表百余篇短文,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还是美国文化学术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宇宙间》、《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 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解析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找一些新的花样来玩。
我们去爬20米高的悬崖,我因自幼有病,所以怯崖,落在最后。吓得全身颤抖,冷汗直冒。除了我以外的五个小男孩都爬上
了崖顶。我在半山腰苦苦哀求,在那进退两难直到夜晚,杰利找来了我的父亲。
父亲在崖下安慰我,“左脚,右脚,左脚...”就这样指引我一步一步地爬下来。脱离了险境。
在我长大后才发现当我感到前路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候就想起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一、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悬崖上的一课》。
二、写作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就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经过父亲指导,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字词
训诫:受训斥、斥责或攻击。
耸立:高高地矗立。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迂回曲折。
凝视:不眨眼地看; 神情专注地看; 从高往低看;专注地看、注视着某样东西。也可以用目不转睛来形容。
纳罕:诧异;惊奇。
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闷热: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燥热气闷﹑不畅快;风小、空气不流畅、气温非常高的天气。?
四、结构层次
《走一步,再走一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去爬悬崖
第二部分:经过:进退两难
第三部分: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在父亲的鼓励之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脱离了“险境”
第四部分: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五、课文分析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5、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6、“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7、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8、“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9、“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六、拓展延伸
莫顿·亨特
莫顿·亨特(1920-2016)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