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_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tamoadmin 2024-08-13 人已围观

简介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各是什么?2.青少年心理健康包括3.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4.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5.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呢?6.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调适方法 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你知道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吗?孩子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各是什么?

2.青少年心理健康包括

3.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4.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5.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呢?

6.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调适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_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你知道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吗?孩子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1

1、学会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让青少年懂得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家庭、社会及学校要给他们提供适度的自由和自主抉择、自负其责的机会;帮助青少年促进孩子自我实现欲望的产生和发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办法,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2、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理智面对自我意识的矛盾。父母及老师要让青少年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教会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技巧,让青少年有机会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的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如果这些处理不好,有可能造成一部分青少年孤独寂寞、心境郁闷,容易造成自闭。当青少年感到压抑、挫折、烦恼时,如果不方便跟父母老师交流的时候,让亲少年学会与同伴们多交流或学会倾听其他同伴们的问题,这样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善待他人需要青少年正确看待社交,明白人际交往是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友谊对自身而言是受益匪浅的。

3、青少年的家庭、学校和教师要为青少年营造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行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

家庭方面:父母双方要和睦相处,给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其心理其心理状态通常是健康良好的,反之则内心深处是封闭、自卑、抑郁的,这需要引起重视。

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2

1、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 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 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3、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4、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 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 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 平衡状态。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 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 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使之健康地成长。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各是什么?

青少年正确对待心理健康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自己:青少年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必过于自责或自卑。

2、积极面对问题: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要逃避或否认,应该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可以向家长、老师、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帮助和意见。

3、培养应对能力:青少年需要学会应对压力、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包括情绪调节、放松技巧、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能力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青少年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这些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韧性,保持身体健康。

5、培养积极心态:青少年应该培养积极的心态,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和谅解自己和他人。

6、尊重他人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应该尊重他人的心理健康,不歧视或排斥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和朋友。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心理问题。

总之,青少年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需要从认识自己、积极面对问题、培养应对能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积极心态和尊重他人心理健康等方面入手。通过这些方法,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身心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包括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文明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最后,要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就是要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清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学生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并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意见》从宏观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的阐述,但就每一个对学生心理健康负有责任的教师来说,无论在学科教学、专题讲座、团体咨询还是在个别咨询中,都有义务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在其尚未出现或刚出现时给予指导、积极干预,让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对学生已出现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要及时取措施加以补救。

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包括:情感健康、认知健康、行为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1、认知发展: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包括思维、记忆、注意力、想象力等方面。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在不断提高。健康的认知发展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做出明智的决策。

2、情绪管理: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可能更加复杂和波动性更大。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同等。健康的情绪管理有助于青少年保持情绪稳定,处理负面情绪,以及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3、行为适应:青少年时期是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面临一些行为问题,如叛逆、逃学、吸烟、饮酒等。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社会规范,以及适应学校和家庭生活。

4、社会适应:青少年逐渐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处理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冲突,以及适应社会变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塑造健康人格: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性格,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2、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健康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使青少年保持专注、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心理健康也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避免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3、促进人际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心理健康也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避免因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和困扰。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青少年如何应对心理问题方法: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用发展的观点来审视或引导青少年。

遇事时的过度指责,甚至辱骂,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对青少年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能给青少年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家庭关系差,或父母的关系长期不和谐,或单亲家庭,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会增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呢?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形成教育合力、重视家庭教育。

1、形成教育合力。加强、社区、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提高责任意识,形成教育的合力。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对各级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对一线全体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培训。

让每个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能力,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社区、学校的重要内容抓好,同时,号召每个家庭、每个公民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者、参与者、督促者、践行者。

2、重视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根源在家庭,引导各群体科学系统地调节身心,身心健康地生活,促进家庭家风健康和谐,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加大家庭建设的资金支持,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建立多个家庭教育平台作为开展家庭家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让家庭教育有平台、有阵地、有队伍、有课题,提高大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出现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还有随着时代发展青少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

青少年是处于心理发育比较重要的阶段,就是逆反期。自我意识刚开始慢慢独立,心理上要慢慢“断奶”。但是到社会上又脱离不了家庭的支持,所以就会产生一些冲突,导致出现了问题。

还有一些上职业技术学校的孩子,没有上大学。他们要面临着恋爱和工作的压力,这种青少年也很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

除了外界环境刺激的因素,还有内源性的因素,比如家族里边有遗传倾向;父母有抑郁症状或者有双向障碍的家族史。遗传和生物学的因素,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刺激,都可能就会诱发心理问题。

青少年因为正处于生理发育期的重要阶段,长期失眠厌食等症状严重阻碍身心健康。而不可自控的自我萎靡和消极,如果不能早发现,早治疗,更是会直接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调适方法

是的,我们的孩子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孩子的心理问题,平时的表现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可包括适应性障碍、厌学以及社交恐惧和抑郁的表现。

通常在换新的学校之后,会导致身体不适应,从而也会引起厌学的态度,会导致情绪有消极的症状,在见到异性或者朋友不敢面对说话,甚至也会引起恐惧的心理,长期不改善可能会引发抑郁症。就会导致唉声叹气和经常有伤心的情绪,需要去医院做精神的检查,可以选择心理干预的方法治疗。

第一点、比如抑郁症问题,抑郁症很容易会出现心情压抑、开心不起来、悲观、失望,对于未来有很强烈的消极念头,自卑、自责,这个时候在青春期很容易出现抑郁症问题。

第二点、焦虑症问题,比如会出现各种紧张、恐惧、担心问题,很难安静下来,容易陷入焦虑、紧张情绪当中,不能自拔等等。

第三点、厌学以及学习困难类的问题,比如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不愿学习、学习动力差,甚至不愿去学校,与同学关系紧张、焦虑等,这一些有可能在青春期特别多见。

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调适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调适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能够保持内外和谐。内部和谐表现为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并用积极的心理状态接纳自我;外部和谐表现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二是无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及心理疾病,例如:焦虑、抑郁、厌食、反社会行为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对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其心理便是健康的。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生活和学习的最基本心理条件,一般而言,智商在80分以上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2、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经常保持轻松、愉快、协调的情绪,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

 3、坚强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的人有着良好的自制力和挫折耐受力。青少年出现的网瘾、烟瘾等行为问题往往与意志品质薄弱有关。

 4、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行为表现正常包括:行为内外一致、行为与年龄相符以及行为与角色一致。例如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在家里却乱发脾气,较少参与家务劳动,这样的学生心理不能算是健康。

 5、人际关系和谐。青少年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当家庭不和睦、同学相处不融洽时,青少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嫉妒、敌意、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6、保持健全的人格。培养青少年健全、独立、完整的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重要保证。

 7、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变化,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8、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信、自尊、自爱,而不自责、自怨、自卑。

 9、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既有崇高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勇敢面对、妥善处理。

 10、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是珍惜和热爱生活的,并能积极地投身于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发展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但是由于阅历不深,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矛盾,使青少年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厌学。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乃至逃学或旷课。厌学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2、考试焦虑。当自我施加的压力过大,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青少年就会出现典型的焦虑行为反应,如心慌、烦躁、胸闷、不安等。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接纳青少年的紧张焦虑,主动与青少年沟通,倾听他们的不安和担心,让他们学会释放压力。

 3、学习疲劳。学习疲劳主要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其中生理疲劳是指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疲劳;心理疲劳是指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可通过培养青少年科学用脑的习惯,劳逸结合。

 4、烦恼。烦恼主要体现在:

 (1)与家长沟通困难。

 (2)业余生活枯燥。

 (3)学习压力大。

 (4)知己朋友少,社交范围小。

 (5)没有自我成长环境。

 (6)家长老师的观念、教育方法和学校教程陈旧,赶不上时代步伐。

 (7)到青春期不让结交异性朋友。

 (8)有烦恼无处倾诉。

 5、抑郁情绪。抑郁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会更容易也更经常地体验到抑郁情绪。比如,因考试没考好被家长唠叨了,与同学关系没有处理好被误解了。这些事情都可能会触碰到青少年敏感波动的心灵。

 6、逆反心理。青少年期正处于逆反期。经常会发现有些青少年跟老师、家长“对着干”。逆反心理的出现往往与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关。要从根本上化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要做好与青少年的沟通。

 7、网络成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是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疾病,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达成一致,给予青少年全方位的关心和关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兴趣爱好,养成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的习惯,鼓励青少年多参加户外活动等。

 要改善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现状,需要从各方面努力。第一,需要学校的改革和教师的努力。第二,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引导;言传身教;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三要优化社会环境,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同时,青少年自身应不断学习与提高。

 三、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

 理性认知调节法:从多角度看待

 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对人和事物的看法缺乏稳定性,但又有着强烈的独立需求,容易对人和外界事物产生极端想法,从而产生不良情绪。理性认知调节法认为情绪的发生不是由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的人对的解释和认识引起的。该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从多个角度对引发情绪的进行解释,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当青少年因某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引导青少年改变对的看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进行解释,不沉浸于事情的负面效果,不被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积极的'情绪调控

 1、自我激励。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可以使用“我可以……”“我能行……”等语言进行自我激励。

 2、注意力转移。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较感兴趣或有意义的事情上,也可以转换一下环境,外出散步、参观旅游,或者暂时离开产生消极情绪的环境等。

 3、放松训练。催眠音乐、瑜伽运动都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回忆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

 4、积极期望。不论是自我的积极期望,还是他人对自己的积极期望,都能传递正能量,使自己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良好的亲子沟通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与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青少年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对家长遵从和依赖,而是更多地表现出分离和独立。很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有话想说,但又不想跟家长说,家长想跟孩子交谈,孩子却找借口推辞。因此家长应学会一些沟通技巧。

 1、相信孩子。以平和的语气给予青少年建议和指导,相信青少年能改正错误和缺点。

 2、学会倾听。家长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他们想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青少年关心和帮助。

 3、创造机会交谈。与青少年的沟通需要恰当的时机。饭桌上、睡觉前、郊游途中、散步时间等都可以找机会与青少年交流。

 4、讨论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家长与青少年出现沟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共同话题。

 5、多鼓励和赞美孩子。恰到好处的赞美和欣赏会增强青少年的自信。

 6、沟通时持亲切、尊重的态度。青少年期自尊感较强,有了对社会和事物的个人理解能力,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拓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