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小学数学教案_小学数学教案通用模板

tamoadmin 2024-09-20 人已围观

简介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3.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三篇4.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5.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篇6.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7.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

3.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4.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

5.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篇

6.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7.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

小学数学教案_小学数学教案通用模板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 8×0= ?师小结:0和乘号在一起就是一颗,谁和他们遇上了谁就会等于0,因此我们这样说: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让学生说一遍给你的同桌听听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展台展示书上习题中错误所在,分析错误成因然后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0乘任何数都得0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不是难题,可简化过程,强化结果让学生牢记。

 关于0的乘法强调数位,那一位上乘的鸡写在哪一位上,有0一定要写,如进位要和这一位的积相加。

 强化竖式的对齐,这样会有利于计算的正确。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前思考:

 这次时间活动主要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分为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第二层次,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教材给出的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形式,制作一张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课后反思:

 先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为学生学习周末一天的安排积累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自己提出这一单元相关的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要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有了小华周末安排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自己安排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还能根据表格给出了信息,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计算,但是在计算时间上学生还不是那么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与巩固。学生之间在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知识点上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在课上,我们之间进行了很多次方法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能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提高自己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但由于受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可能学生刚接触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不知通过时间的推移,会觉得难度在下降,慢慢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巩固知识点,熟练运用计算方法。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能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别差异性。而在最后对小华周末安排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基本能根据前两题的方式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解答,关于制作一张自己周末的时间安排表,由于之前已经有小华的事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难了。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够,还无法真正灵活运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24时计时法,又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制作时间安排表,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进一步熟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并且巩固学生计算简单时间的方法和技能。在认识水平上,学生对于简单的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还可以,但是一旦与生活联系,稍有复杂时,特别是涉及到跨越两天的时间计算时,学生的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联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必须,或者说只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根本无法设计好学生的每次回答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修正,最后达成共识。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篇五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那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该怎么设计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说看过。谁知道比赛的结果是谁赢了?一起说乌龟。为什么是乌龟赢了?生说:因为兔子睡了一觉。兔子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又要跟乌龟再比赛赛跑:

请看《龟兔赛跑续集》

观看龟兔赛跑,导入课题。

小兔为什么又会输?生笑着说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怎样才能走到终点呢?由哪几个要素决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于: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

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位置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位?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有呢?生: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我们已经学习了8个方位。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年我国的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瞧,这是某年的一个强台风位置图,请测算一下。

(一)教学例1

1. 现在台风中心的位置。(课件出示)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2.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否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3.如果这样预告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样预告会更加的准确?

4.还要预告什么?(距离)

(距离600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5.小结:预告台风时既要说方向又要说距离。 强调:东偏南30°还可以怎样表示?也可以说成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6.口答: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7.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 市200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km 。请你在例1的图标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2.怎样表示距离呢?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200km?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用1cm表示100km比较合适。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5.口答: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km/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6.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做一做,打开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

(1)有关信息:

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体育馆在校门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2)师:要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一个地方的位置,你认为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3)师生共同梳理: A.先确定好平面图的中心。 B.确定方向和距离。

(4)自主操作,独立绘制平面图。

(5)指名展示交流,完善绘图过程。

学生展示绘制的图,并演示过程,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看来画图的过程有点复杂,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画图的过程和方法清楚了吗?刚才你们是不是这样画的?

三、知识反馈,巩固应用

看来同学们对本届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现在你们有勇气来挑战自我吗?

课件出示: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

(1)犯罪分子1在警察局的( )方向,距离是( )米。

(2)犯罪分子2在警察局的( )向,距离是

( )米。

(3)犯罪分子3在警察局的( )方向,距离是

( )米。

2、做一做,课件出示,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位置与方向, 生活常遇到,

要想定位置, 两点要记牢:

方向是首要, 距离少不了。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学校建筑平面图吗?自己开始试一试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出示复习题。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2.下列句子中那些可以看做单位1

猎豹的速度是狮子的七分之三。

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

红花比黄花多二分之一。

十月比九月节约四分之三。

3.计算: 3/10 +3/ 10 + 3/10 =

3/10 + 3/10+ 3/10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利用 3/10 + 3/10 + 3/10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3/10)

(2)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 3/10 ×3)

(3) 3/10 +3/10+ 3/10=9,那么 3/10 + 3/10 + 3/10= 3/10 ×3,

所以3/ 10 ×3=____________=9。 同学们想想看,3/10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

(1)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2/11 ”,就是把袋鼠跳 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 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是 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相当于”?再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画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

跳一下的2/11 ”,就要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条线段看作单位 “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求“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就是求3个2/11 是多少?

(列式:2/11×3 = 6/11 )

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独立完成。指生板演。出示课件演示。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 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3/8×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6.练一练,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比赛:

第一回合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 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第二回合

2、“做一做”第3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 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 练习二第1、2、4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d来表示。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 卡片

教学过程

1 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 新知探究

2.1 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 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 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 小结

1.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7 板书

例2解答步骤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

(2)能够掌握多种测量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3)能够说出圆周率小数点7位

(4)能够了解祖冲之

(5)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7)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篮球、硬币、瓶盖

教学过程

一、讨论探索活动导入

1、展示实物篮球、瓶盖、硬币

揭示主题:圆的周长

2、提问: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是4条边相加就是周长,那圆的周长也和它们一样吗?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篮球的周长(分小组讨论探索)

4、提问:圆是没有边长的,它只是一条曲线,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将圆的周长测量出来吗?你们能想几种方法出来?

5、分享测量的方法

方法:化曲线为直线、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

二、了解圆周率

1、提问:观察一下篮球和硬币的直径和周长,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2、提问:有谁知道圆周率是多少吗?

圆周率3.1415926535

3、大家猜一猜圆周率有多少小小数点?

(展示祖冲之以及圆周率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比外国早1000年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

圆周率是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这个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3、播放:歌曲名3.1415

三、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1、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可以推导出一个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书上,告诉我是什么?

公式:C=πd或C=2πr

2、提问: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条件:直径或者半径、π=3.14

3、例题讲解

书上第64页例题

4、做练习题

(展示ppt)

课后小结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课后习题

同样的小组成员,测量一个学校圆形的周长,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两步乘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教案是帮助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作为二年级的数学教师,为学生们做好教案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xx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xx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的个数和小猴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的个数加上小猴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了多少个,再把大猴的个数和小猴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

篇一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能力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编故事,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今天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们来陪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小朋友们去游乐场了,我们也去看看,他们正在玩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图说一说吗?(看图描述)

 3、仔细观察,车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一辆车乘一人,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乘到车)

 (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辆对一人)(连线对应)

 4、现在请大家把车和人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然后说说你比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1)根据结果进行语言训练:()比()少,少(辆)。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并将相应贴入)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呢?

 ()比()多,多(人)。(师板,贴入)

 5、用一辆车对一个小朋友的方法进行比一比,而且还会口述比的结果。可是,有个小朋友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车乘)

 那怎么办?他想和大家一起玩,能帮他想个解决的办法吗?(再来一辆)(师贴)

 现在请小朋友再来把车和人比一比,结果怎样?

 (师板)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而且还会根据比的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重温)。

 二、手指操

 小羊们告诉我们小胖要过生日了,我们赶快活动下手指,也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操作,加深理解

 1、小巧分蛋糕

 是谁和谁比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描述比的方法,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2、小丁丁分吸管

 学生说是谁和谁比,在脑子里想结果,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小朋友和球)

 自己连一连,说一说比的结果,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反馈。

 四、课堂总结

篇二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几时半。

 2、初步认识时针与分针的作用。

 3、向学生渗透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整时数”和“几时半”。

 教学难点:

 认识几时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看,小明学会分类以后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妈妈奖励他一个钟表,小明可喜欢它了!今天,咱们就和小明一起学习认识钟表吧!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1)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2)观察这些小格的大小是否相同?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格?

 (3)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4)师演示实物: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针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还有大小相等的12个小格。

 2、认识整时。

 (1)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那钟有什么用呢?

 (2)你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3)学生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5)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认识电子钟:

 (1)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2)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4)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

 4、认识半时。

 (1)出示课件:你能说说是什么时刻吗?

 (2)同桌交流、汇报。

 (3)你们发现了什么?(分针都指向6。)

 (4)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整时分针转一圈,都指向12;半时分针转半圈,指向6。)

 (5)小结: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5、认识电子钟:

 (1)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2)小结: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3)根据时间在钟面上画出分针和时针。

 三、练习巩固:

 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练习会认、会读、会拨整时和半时。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实践作业:

篇三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运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表达、倾听、操作等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练习口算,唤起旧知,作好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13-7  20-6  15-8  65-3

 34-8  84-20  -36  74-24  66-14

 2、在学生口算的同时,请学生上台列竖式板演。

 49-27、42-8这两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1、(出示跳绳主题图)刚才大家表现得都很棒,下面老师请大家去参加一次跳绳比赛,通过观察,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对我们大家都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小亮比小东多跳几下?

 (3)第一道题你们会列算式吗?(板书算式)

 2、62-48结果大约是多少呢?谁来估一估,并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三、探索算法,理解算法,优化算法。

 1、刚才大家估算的结果大致是10,那这道题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算一算,也可以请学具帮帮忙。

 2、你们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当别的小朋友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他说的方法是不是和自己的方法一样,如果是,你还有什么补充。

 3、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4、小朋友们真了起,计算62-48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5、今天我们学习的100以内的减法和以前学习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退位加法。

 6、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板书:100-48=)你看,这道题个位和十位一个也没有,减48怎么办呢?请小组内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用计数器演示算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解决了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完成在62页试一试的方框里。

 请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追问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

 2、独立完成书上第63页的1、3、4题。

 教师巡回辅导,解疑释惑,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弥补。

 其中80-55,注意通过计数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答的方法。

 五、拓展性练习。

 引导学生理解练一练第2题的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六、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篇

 教案做为上课前所需要做的准备,要提升教学的质量好的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一)

  教学内容:

 科书第x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说出空间中物体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注:请学生事先以小组的形式,围圈而坐。)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跟我做”,请你跟我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学生一边跟着说,一边跟着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左与右”。

 [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左右。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左与右。同时,在游戏的氛围中,可以进行自我纠错。]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 出示题1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课题)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书)

 2. 出示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请个别同学回答。

 3. 出示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独立完成后核对。

 4. 小组合作、尝试探究

 师:碰巧小胖也在过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会看到什么呢? 小组讨论。

 小结:与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师:那么小亚呢?

 小结:与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在学生搞清他人身上的左与右,并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的基础上,请学生介绍P8题1的图中每个人的左边和右边分别坐着谁?从而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后来说出小胖、小亚向左、向右分别看到什么作铺垫。然后来到大街上找左与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学生方向相反的小胖、小亚。]

 三、设疑问难,总结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与在街上”,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吗?

 [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索,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30= 90-40= 60-50=

 65-20= 37-5= 76-6=

 2、笔算下面各题。

 54+32= 26+43=

 84+3= 17+65=

 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16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

 (1)、谁来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说说你从哪看出北京赢了?

 学生:北京得56票,得的票最多。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纸条粘贴在黑板上)应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22=

 (5)、观察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主动探索 获得新知

 1、教学例1:56-22=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56 减22?

 (2)让学生汇报是怎样算的?鼓励算法多样性?

 ①口算。

 学生1:50-20=30 6-2=4 30+4=34

 学生2:56-20=36 36-2=34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摆小棒。(让学生到实物投影机上展示)

 生:北京有56票就先摆5捆又6根,多伦多有22票,就从6根里拿走2根,再从5捆里拿走2捆,剩3捆又4根也就是34票。(注意引导学生说话)

 ③笔算。(让学生说,师板演并强调书写格式)

 56-22=34

 谁来说说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减起。

 (4)、摆圆片。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1题。

 提问:这幅图的圆片表示几?划去的圆片有表示几。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数,而划掉的圆片又表示什么数,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四)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习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习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

 本节课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3——-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4篇

数学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数学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每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要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的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分享好文◆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的教学最离不开的就是教案,我们做好数学教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成绩。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位,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亿。

 7000000000=()亿。

 7700000000=()亿。

 ()亿>()亿>()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